1 溶解氧对发酵的影响

1 溶解氧对发酵的影响

ID:10086201

大小:2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5-25

1 溶解氧对发酵的影响_第1页
1 溶解氧对发酵的影响_第2页
1 溶解氧对发酵的影响_第3页
资源描述:

《1 溶解氧对发酵的影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溶解氧对发酵的影响   溶氧是需氧发酵控制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由于氧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在发酵液中的溶解度亦如此,因此,需要不断通风和搅拌,才能满足不同发酵过程对氧的需求。溶氧的大小对菌体生长和产物的形成及产量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谷氨酸发酵,供氧不足时,谷氨酸积累就会明显降低,产生大量乳酸和琥珀酸。1.1溶氧量在发酵的各个过程中对微生物的生长的影响是不同的改变通气速率发酵前期菌丝体大量繁殖,需氧量大于供氧,溶氧出现一个低峰。在生长阶段,产物合成期,需氧量减少,溶氧稳定,但受补料、加油等条件大影响。补糖后,摄氧率就会增

2、加,引起溶氧浓度的下降,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又逐步回升并接近原来的溶解氧浓度。如继续补糖,又会继续下降,甚至引起生产受到限制。发酵后期,由于菌体衰老,呼吸减弱,溶氧浓度上升,一旦菌体自溶,溶氧浓度会明显上升。1.2溶氧对发酵产物的影响    对于好氧发酵来说,溶解氧通常既是营养因素,又是环境因素。特别是对于具有一定氧化还原性质的代谢产物的生产来说,DO的改变势必会影响到菌株培养体系的氧化还原电位,同时也会对细胞生长和产物的形成产生影响。[1]    在黄原胶发酵中,虽然发酵液中的溶氧浓度对菌体生长速率影响不大,但是对菌体浓

3、度达到最大之后的菌体的稳定期的长短及产品质量却有着明显的影响。[2]    需氧微生物酶的活性对氧有着很强的依赖性。谷氨酸发酵中,高溶氧条件下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明显比低溶氧条件下的LDH酶活要低,产酸中后期谷氨酸脱氢酶(GDH)的酶活下降很快,这可能是由于在高溶氧条件下,剧烈的通气和搅拌加剧了菌体的死亡速度和发酵活性的衰减。[3]    DO值的高低还会改变微生物代谢途径,以致改变发酵环境甚至使目标产物发生偏离。研究表明,L-异亮氨酸的代谢流量与溶氧浓度有密切关系,可以通过控制不同时期的溶氧来改变发酵过程中的代谢

4、流分布,从而改变Ile等氨基酸合成的代谢流量。[4]2溶氧量的控制    对溶解氧进行控制的目的是把溶解氧浓度值稳定控制在一定的期望值或范围内。在微生物发酵过程中,溶解氧浓度与其它过程参数的关系极为复杂,受到生物反应器中多种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氧的传递速率方程也可看出,对DO值的控制主要集中在氧的溶解和传递两个方面。2.1控制溶氧量(C*-CL)是氧溶解的推动力,控制溶氧量首要因素是控制氧分压(C*)。高密度培养往往采用通入纯氧的方式提高氧分压,而厌氧发酵则采用各种方式将氧分压控制在较低水平。如啤酒发

5、酵,麦汁充氧和酵母接种阶段,一般要求氧含量达到8~10PPM;而啤酒发酵阶段,一般啤酒中的含氧量不得超过2PPM。[5]2.2控制氧传递速率氧传递速率主要考虑KLa的影响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讲,KLa愈大,好氧生物反应器的传质性能愈好。控制KLa的途径可分为操作变量、反应液的理化性质和反应器的结构3个部分。操作变量包括温度、压力、通风量和转速(搅拌功率)等;发酵液的理化性质包括发酵液的黏度、表面张力、氧的溶解度、发酵液的组成成分、发酵液的流动状态、发酵类型等;反应器的结构指反应器的类型、反应器各部分尺寸的比例、空气分布器

6、的形式等。当然有些因素是相互关联的。3适当溶解氧的选择在好氧微生物反应中,一般取[DO]>[DO]cri以保证反应的正常进行。临界氧浓度是不影响菌的呼吸所允许的最低氧浓度。3.1合适溶解氧选择的原则如果要使菌体快速生长繁殖(如发酵前期),则应达到临界氧浓度;如果要促进产物的合成,则应根据生产的目的不同,使溶解氧控制在最适浓度(不同的满足度)例如:黄色短杆菌可生产多种氨基酸,但要求的氧浓度可能不同Ø但对于苯丙氨酸、缬氨酸和亮氨酸的生产,则在低于临界氧浓度时获得最大生产能力,它们的最佳氧浓度分别为临界氧浓度的0.55、0.

7、66、0.85。3.2供氧方面1)增加空气中氧的含量,使氧分压增加,进行富氧通气2)提高罐压4)增加搅拌速度3.3需氧方面1)调整养料的浓度2)调节控制温度Note:溶氧浓度必须与其它参数配合此外,氧饱和度还会受到温度、罐压、发酵液性质的影响。发酵过程的需氧受到菌体浓度、营养基质的种类浓度、培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保持最佳的菌体浓度,最适菌体浓度的控制可以通过营养基质浓度来控制。还可以控制补料速度、调节发酵温度、液化培养基、中间补水、添加表面活性剂等来控制。4结束语     发酵液中的氧含量对菌体生长和产物形成都有着重要

8、的影响,溶氧量的控制主要从氧的溶解和传递两个方面考虑。随着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发酵工业中从DO的测量到分析控制都正逐步走向自动及控制一体化模式,研究利用DO作为补料的在线控制信号将大大提高了发酵调控的准确性和自动化性能。 参考文献:[1]卫功元,王大慧,陈坚.不同溶氧控制方式下的谷肤甘肤分批发酵过程分析[J].化工学报,2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