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异向运动与近用斜位

浅论异向运动与近用斜位

ID:10086774

大小:304.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5-25

浅论异向运动与近用斜位_第1页
浅论异向运动与近用斜位_第2页
浅论异向运动与近用斜位_第3页
浅论异向运动与近用斜位_第4页
浅论异向运动与近用斜位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异向运动与近用斜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2-浅论论聚散运动与检查摘要:聚散运动是人眼一个重要的视觉功能。聚散运动、调节和瞳孔反应被统称为距离感知三联动。传统的理论中,认为调节与聚散运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近用斜位检查,被认为是检查集合异常的手段,被直接用于AC/A值的计算中。本文将以四项聚散运动为基础,重点讨论近用斜位与集合异常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以及斜视与聚散运动之间的关系。一.概述在这里先熟悉一下这两个词,异向运动及近用斜位检查。顾名思义异向就是指方向不同,异向运动实际上就是指眼球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的方式。保证融像的眼球运动方式有两种,同向运动和异向运动。在跟踪远距离目标时,双

2、眼会向相同的方向转动称为同向运动。而为了保持对不同距离目标的融像,就会产生异向运动。当目标由远向近移动时,双眼会同时向内转动,产生集合。而当目标由近向远移动时,眼球会向外展开,被称之为散开。集合与散开就是异向运动。那么到底什么是近用斜位呢?通过前面对异向运动的回顾,可以知道在观察近用目标时,双眼会产生向内的转动以保持正常的近融像,这一运动被称之为集合。为了保持正常的近融像,集合运动的结果必须使双眼视轴的焦点能够与目标物重合。反之,就被传统理论称之为近用斜位。但是,近用斜位的说法是否真正的合理呢?到底应该使用近用斜位呢,还是应该使用异向运动异常

3、更为合理和贴切呢?本文中将从各个角度来阐述不同于传统理论的观点。1.双眼的生理结构图1为双眼眶的解剖示意图,从图中看到,人眼眶轴大致外展25°。然而如果人眼也与眼眶保持这样的方向,那么人人都将成为外斜视。为了抵消解剖上的外展,必须产生一定的集合量,才能实现对远目标的双眼单视。从图上可以看出,这个集合量为:眼眶轴与眼轴的夹角大致是22.5°,眼眶轴与视轴的夹角大致是25°。两个夹角的不同是由于黄斑中心不在眼球的正后极部,而是在正后极部的颞侧。也就是说视轴和眼轴的夹角大概为2.5°。这个集合角可以称之为生理性眼位。这一集合角的多少就成为斜视的主要

4、致因。而远用斜位检查所测量的却恰恰就是这个生理性的集合角度是否正常。由此可见,斜视的形成与先天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2.距离感知三联动与集合反应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阐述后面的观点,这里还要来了解一下眼睛的三联动。人眼之所以能够精确的跟踪不同距离的目标,且始终保持清晰的状态,是与-12--12-图1双眼眶的解剖与张力性集合眼睛的距离感知三联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在观察不同距离目标的时候,双眼会产生调节,以保证目标在各个单眼的成像清晰,由远至近时为调节增加,由近致远为调节降低。其次,为了保证不同距离的目标能够正常融像,双眼会产生异向运动,由远至近时

5、为集合运动,由近致远时为散开运动。最后,为了弥补调节导致的屈光缺陷,瞳孔的大小会依据目标的距离产生大小的改变,由远至近时瞳孔缩小,由近至远时瞳孔散大。距离感知三联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调节反应会导致异向运动和瞳孔反应。而利用集合也会导致调节和瞳孔反应。在传统的理论之中认为,产生1D的调节就会产生1个米角的集合,但是实际上调节和集合之间并不一定有着这样紧密的联系。就是说,产生1D的调节不一定就能产生1个米角的集合,相反,产生1个米角的集合不一定就能产生1D的调节。人双眼所产生的聚散度与某一瞳距在观察某一距离目标所需要的聚散需求有关。在观察

6、同一距离的目标时,瞳距越大所需要的集合需求就越大。同一个人在观察不同距离目标时,距离越近,所需要的集合需求就越大。见表1,表中为不同瞳距,观察不同近距离目标时所需的集合需求,单位为棱镜度。计算时,眼球的转动中心以角膜后13mm为准。表1瞳距、注视距与集合需求的关系瞳距距离56mm58mm60mm62mm64mm66mm68mm70mm1000mm5.5△BI5.7△BI5.9△BI6.1△BI6.3△BI6.5△BI6.7△BI6.9△BI500mm10.9△BI11.3△BI11.6△BI12△BI12.4△BI12.8△BI13.2△BI

7、13.6△BI330mm16.2△BI16.8△BI17.3△BI17.9△BI18.4△BI19△BI19.6△BI20.1△BI-12--12-二.集合反应的分类实际上全部的聚散由四种聚散组成,分别为张力性聚散:是指双眼从生理静息时的视轴位置与眼眶轴之间的夹角。调节性聚散:就是由于调节反应引起的聚散。融像性聚散:是指对视网膜分离的像的反应而产生的双眼异向运动。距离感知性聚散:又被称之为自主性聚散和心理性聚散,是由于物体距离原因引起的反应性聚散。这样就不难看出,实际上调节性聚散只是全部聚散的一个部分。有人认为,距离感知性聚散是调节性聚散的一

8、个部分。但是,为什么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调节完全丧失了,在正透镜的辅助下依然能够保持这正常的近融像呢?如果要说这是完全由于融像性聚散引起的,那么一个小小的实验就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