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人民币印钞史(1947-2016)

70年人民币印钞史(1947-2016)

ID:1009579

大小:3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1-06

70年人民币印钞史(1947-2016)_第1页
70年人民币印钞史(1947-2016)_第2页
70年人民币印钞史(1947-2016)_第3页
70年人民币印钞史(1947-2016)_第4页
70年人民币印钞史(1947-2016)_第5页
资源描述:

《70年人民币印钞史(1947-2016)》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年人民币印钞史(1947-2016) 窗体顶端70年人民币印钞史(1947-2016)窗体底端  一、最早的人民币通胀  1947年7月,中国正处于国共内战期间,解放军节节胜利,当时的各大解放区开始连成一片,中共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董必武提议,应该考虑组建中央银行,并制定统一解放区货币的措施。关于中央银行的名字,当时很多人建议用“联合银行”、“解放银行”等,但晋察冀边区银行的副总经理何松亭建议采用“中国人民银行”一名,以体现人民特色,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认可。  1948年12月1日,经当时的中共中央批准,以当时的华北银行

2、、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为基础,合并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设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发行在全国解放区流通的“中国人民银行券”。  为区别于以往各解放区银行所发行的地方纸币,这种纸币最初被称为“新币”、“人民券”、“中国人民银行券”等,直到1949年6月,才被正式定名为“人民币”。  由于当时战争持续进行,人民政府支出远大于收入,入不敷出,唯有印钞。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1949年4月人民币发行总量607亿元,7月底就达到了2800亿元,到了11月底,迅速增加到20000亿元,到了1950年2月底,达到41000亿元,3月份,发行

3、量已经增至49100亿元。  当时,西藏、新疆、东北、内蒙古以及国民政府控制的东南区域,人民币尚未大范围使用,在此情况之下,一年时间印钞量暴增80倍以上,可想而知是个什么结果。  严重的通货膨胀随之而来:1949年1月到1950年2月,以人民币计价的全国13个大城市批发物价指数上涨91倍,其中天津市的面粉、小米、小麦、纱、白细布这五种商品的综合价格更是上涨了103.7倍。  鉴于严重的通货膨胀已经大大影响了新政权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国务院的前身)通过并颁布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将全国行政和

4、军事人员的编制和待遇、财政收支、国营贸易、物资管理与调配、现金管理、私营企业管理等进行统一,并严格按照计划调配,由此形成了计划经济的最早雏形。  二、惨痛的代价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整个国家财经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东北、内蒙古和新疆相继纳入人民币的流通区域。  然而,由于战争期间的纸币印刷过多,人民币依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通货膨胀,而且第一套人民币存在着纸张质量较差、票面破损严重、面额过大等问题,给商品流通和计算带来很大不便,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发行新版人民币。  1955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新版人民币,并确定新

5、旧币的兑换比例为1:10000——这就是“第二套人民币”。  从1955年迄今从第二套到目前正在使用的第五套,中国先后发行了4套人民币,新旧人民币兑换的时候,其兑换比例却一直确定在1:1——换句话说,截止到2015年,没有改换过面值的人民币已经走过了60年。  按照新人民币额度计算,1955年当年中国的货币存量(现金存款)合计是182亿元。伴随着经济发展,此后的1956年、1957年人民币的货币存量增加到191亿元和218亿元,增长速度尚属正常。  然而,接下来的两年,领袖的脑子发热要“超英赶美”,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伴

6、随着经济上的狂热,人民币供应量开始了罕见的“大跃进”,1958年、1959年,供应量分别激增到363亿元和474亿元,增长率达到了66%和30%,创下60年来的最高增长率记录。  “货币大跃进”的后果是众所周知的“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一片狼藉,农民大批的“非正常死亡”——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是1619万,党史专家金冲在其《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一书中承认,三年间全中国饿死的民众达3860万人。  三、有文化大革命,没有印钞大革命  “货币大跃进”的惨痛后果,导致1962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实施,随后连续3年

7、连续实现人民币资金回笼,到1965年,随着调整任务的完成,人民币的供应量被控制在572亿元的水平。  经历这一轮货币大跃进,再加上此前国民政府法币系统、金圆券系统和第一版人民币的通货膨胀恶果历历在目,领导人对于货币滥发的恶果产生了深刻的警惕。从1960年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领导人都十分注意控制货币供应量,此后差不多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货币存量增长速度始终稳定在每年7%左右。即便最高的1966年,人民币供应量增长率也不过15%左右。  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政坛一片混乱,但货币供应却始终受到约束——从1966年的6

8、63亿元增长到1976年的1182亿元,年增长率在7%左右,由于货币供应受到约束,不管怎样,民众对于未来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明确预期,所以社会形势虽然动荡不安,但物价却基本保持稳定,这算是信用纸币时代的一个小奇迹——当然,这也是强力控制的计划经济的特点。  下图是1955-1978年中国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