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余除法教学反思

带余除法教学反思

ID:10098920

大小:25.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5-25

带余除法教学反思_第1页
带余除法教学反思_第2页
资源描述:

《带余除法教学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带余除法》教学反思当学生学了《认识除法》后,我在思考,学生到底是怎样接受这个新知的。反复想,最后得出,先学习了平均分,然后需要有一种计算方法来表示平均分,于是就出现了除法。而“除法”这件东西,则是老师给予的。当学生学习了《练一练12》后,我在思考,学生是怎样接受乘法的列竖式计算、除法的列竖式计算。当然,乘法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和加减法的格式差不多。而除法的竖式,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东西,学生到底是怎样学会的呢?在课堂上,我是手把手的教:“先空一行写好竖式中的除号,然后在除号里面写上被除数,在除号的左边写上除数,除数和被除数要在同一行

2、中,然后得到商,商写在除号的上面,要和被除数的数位对齐。接下来商乘除数,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数位要对齐,然后用被除数减这个积,等于零”。这是文字描述除法竖式,如此烦琐。而用竖式表示,则是如此简单明了。那么,学生是如何理解、接受“除法竖式”这个东西的呢,老师给予的。今天,在学习带余除法前,我又在思考,能不能让学生自己说出一些东西来。于是,创设情境。“秋游时,夏雨昕小队5个同学分糖,一共有28颗糖,每人分的一样多,最多能分到几颗?”学生马上说出“五五25”。“是的!那你是怎么想的呢?”(先肯定学生,用乘法去思考是正确的。还要挖掘乘法背

3、后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为什么想到五五25,而不去想五六30呢?这个是需要学生继续思考的)“可以小组轻声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在巡回几个小组后,发现,学生能够想到:要想和28相近的数,只有五五25。分别请了几个小组汇报后,都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这说明学生已经能够理解要和28最接近。于是,我把学生的发言整理后,在黑板上写到:“想:和28最接近,而且比28小的,5的乘法口诀,算式:5×5=25,每人最多能够分到5颗,28-25=3,还剩下三颗。”(板书基本上都是学生的原话)学生看完这段话,马上说出“这是分后有余”。我马上接着学生的话,“

4、刚好分完这种平均分我们能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那么,分后有余,还能不能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呢?”学生A:“28÷5=5(颗)”大家反驳:“不对,那还剩下的3颗到哪里去了啊?”学生B:“我有办法,28÷5=5(颗)还剩3颗。”学生C:“我有比他更简单的,28÷5=5(颗)余数:3颗。”(我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没有发表意见,没有肯定谁,也没有否定谁。我想,这样做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学生D:“你那个还是太麻烦,‘余数:’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的,就是‘……’所以算式可以是28÷5=5(颗)……3(颗)。”“大家觉得谁的比较方便?”显而易见

5、,有更多的学生支持小D同学的想法。“原来,D同学的想法和书本上想的一摸一样!真不错!”知识性的东西,可以是老师给予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习得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