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

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

ID:10105352

大小:90.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05-25

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_第1页
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_第2页
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_第3页
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_第4页
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_第5页
资源描述:

《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沈原: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     文章来源:中国学术论坛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益于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孙立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编辑部罗琳及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闻翔等的讨论。本文的一切不妥之处由作者本人负责。  提要:从波兰尼所谓“大转变”、特别是布洛维所谓“第二次大转变”的观点来看待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转型,形成了“新古典的社会学”与“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两条不同的学术路线。前一条路线关注精英,后一条路线关注工人阶级和底层社会在社会转型期的历史命运。在中国社会,由

2、于转型起点上社会制度安排的不平等,市场社会意义上的中国工人阶级可能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被塑造成型,社会学的“劳工研究”的理论传统中现存的两大理论模式,即“马克思模式”和“波兰尼模式”,分别对“农民工”和原国有企业工人如何形成为市场社会中的工人阶级提供了有效的理论透镜。借助于这些理论透镜,可以重建对“农民工”的整个研究问题并将之纳入阶级形成的框架中。最后,布洛维的“工厂政体”概念,可能为对转型期工人阶级再形成过程进行具体的、以生产过程为中心的民族志研究,提供一个理论和方法论的立足点。  关键词:“大转变”

3、;工人阶级;马克思模式;波兰尼模式;工厂政体  一、引言:把工人阶级带回分析的中心  在近30年来的社会学著述中,强调把某些范畴“带回分析的中心”(briningbackin)似乎已经成为一种颇为时髦的书写样式。有论者要强调国家的自主性,就提出“把国家带回分析的中心”(Skocpol,1979);有论者要强调“强关系”的作用,就提出“把强关系带回分析的中心”(边燕杰,1998/1997)。当代美国著名劳工社会学家麦克·布洛维(M.Burawoy)为其著名的《生产的政治》(ThePoliticsofPr

4、oduction)一书撰写的导言,其标题就是“把工人带回分析的中心”,意在强调劳工研究的重要意义(Burawoy,1985)。本文旨在论说中国社会转型期工人阶级再形成过程的若干特点,并且希望借此将工人阶级的再形成作为基本研究课题,定位在社会学分析框架的中心地位上。因此本文套用布洛维的做法,以“把工人阶级带回分析的中心”作为引言的标题,以期突出主旨。  正如布洛维本人早已指出的那样,在当今的美国社会学界,“劳工社会学”(sociologyoflabor)的黄金时代似乎已成为明日黄花,辉煌不再。工人阶级被

5、认定是一个日益丧失了历史意义的阶级:  在这些正在出现的政治和理论思潮中,关于革命工人阶级的假设被认定:在理论和哲学上都负担过重。……我们必须对工人阶级说再见,转而拥抱来自公民社会的新社会运动,而公民社会则被理解为国家和经济之间被遗忘的空间。从公民社会出发,社区斗争、女权运动、生态运动、公民权利运动以及和平运动,自80年代以来作为进步运动而繁花盛开起来……。(Burawoy,1985:5)  欧洲的情况也是一样。如阿兰·图海纳(AlainTuraine)所言,由于“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工人阶级正在从政

6、治舞台隐退出去,而不再是社会运动和社会革命的主要力量;社会运动研究者的迫切任务就是要寻找新的社会运动主体,并且发现“新社会运动”:“因此我们在这里关心的是社会斗争的历史,其始于人们必须由以起步的‘工人运动的衰败’……”。图海纳甚至还以图表的样式加以提示:从日渐式微的工人运动开始,如何经历了“文化危机”、“大拒绝”、“国家批判”、“社区撤退”和“民粹主义”的复杂过程,最终走向“新社会运动”的终点(Turaine,1977:11-12)。  西方社会学界将此种状况称为“双重危机”(doublecrises

7、):劳工运动本身的危机以及劳工研究的危机(Silver,2002:1)。不过,即使在这样沉闷和保守的理论氛围中,布洛维却仍然坚持认为:针对工人阶级的研究依然意义深远。他说:“第一,我主张产业工人阶级在历史中做出了有意义的和自觉的贡献;第二,我主张这些干预是并且持续是由生产过程塑造的”(Burawoy,1985:5)。坚持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坚持生产中心性的立场和观点,是布洛维所反复强调的“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当然,他也指出: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劳工研究,应当考虑资本主义全球化过程所带

8、来的影响和变迁。例如:必须看到产业工人阶级的“国际重组”。产业工人阶级在某些最为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和西欧各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领域中归于沉寂,并不意味着这个阶级在其他国家也同样丧失了历史意义。恰恰相反,如果我们放大眼界,从产业工人阶级的国际重组的角度上观察问题,就会发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逐步消逝的产业工人阶级,却在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中迅速崛起。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变成全球产业工人阶级的复兴基地。其中,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正是至为重要的基地之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