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下雨了教学建议

要下雨了教学建议

ID:10110098

大小:29.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5-26

要下雨了教学建议_第1页
要下雨了教学建议_第2页
资源描述:

《要下雨了教学建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要下雨了》教学建议一、识字写字1.读课文,学生自己勾画生字,读一读,认一认。2.小组交流自己是运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些生字的。3.本课合体字居多,可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识字,同时可用熟字带出生字。如,池—潮、湿、消,都与水有关;吃—喊、哗,都与嘴有关;坪—坡,与土地有关;刚—割,与刀有关;感—闷,与心有关;伸,与人的动作有关;摇—搬,与手有关。4.“虫”字在本课既是要认的字,又是要写的字,可在指导写字中认字,还可结合本组已学过的虫字旁的字来帮助识写。5.指导写字应与帮助学生识记字形联系起来。指导写字时,

2、注意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面一拳,手离笔尖一寸。本课六个字中,“吗、吧”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特点和规律,然后指导书写;“往、得、很”三个字可以作为指导的重点。第三课已经写过“行”字,可复习巩固双人旁的写法。二、朗读感悟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边听边看图,听完后可以说说图意。2.分段朗读。朗读第一段,体会“天气很闷”;朗读第二、三段,体会“我正忙着捉虫子呢”,结合“读读说说”,先读后说,让学生充分说,在读与说中感悟“……正……呢”的意思;朗读第四、五、六、七段

3、,想一想:小白兔相信要下雨了吗?可用“连忙”造句;朗读第八、九段,注意体会“大雨真的下起来了”与“大雨下起来了”的不同。3.学生自由读,读完后分小组讨论:小白兔怎么知道要下雨了?4.分角色朗读,一边读一边体会每个角色的语气,特别注意体会小白兔对要下雨了从充满疑问,到半信半疑,到完全相信,再到十分着急的心情。5.背诵课文。可先看图背诵,再独立背诵。三、实践活动学做小小气象员:可分别通过观察燕子、小鱼和小蚂蚁来预报下雨;有条件的还可以观察能预报下雨的其他事物。每次预报后做好记录,并评出最佳气象员。四、

4、教学设计举例(一)读课题,想问题。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知道要下雨了呢?(二)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三)学生字,小组合作学习。1.学生自己在课文中勾画生字,读一读,认一认。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是运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些生字的。3.小组内互相检查生字掌握情况。4.教师全班抽查。(四)朗读感悟。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边听边看图,听完后可以说说图意。2.分段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了解字义。3.学生自由读,读完后分小组讨论:小白兔怎么知道要下雨了?4.分角色朗读。5.背诵课文。(五)读读说说。读:体会

5、“……正……呢”的意思。说:比一比,谁说得多,说得好。(六)指导写字,巩固识字。1.偏旁归类指导。口字旁:吗、吧;双人旁:往、得、很;“虫”字与前面所学的“蜻蜓”中的虫字旁比较。2.指导写字应与帮助学生记住字形联系起来。3.指导写字时,注意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五、资料袋1.动物知天气。(1)好天气的征兆。早晨麻雀啭鸣表示天气晴朗──麻雀对天气变化十分敏感,天气好的日子,叫得特别厉害。多日阴雨后,麻雀鸣叫,雨就要停了。云雀叫声提高表示天晴──从远方传来云雀轻快的叫声,就可以知道这是空气干燥的

6、好天气。早晨蜘蛛网上有水珠表示天晴──天气晴朗的日子,早上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挂在蜘蛛网上闪烁着,通常天气不会下雨。(2)下雨的征兆。自古以来为人们所熟知的有青蛙鸣叫、燕子低飞等下雨的前兆,准确度颇高。另外还有几种:蚂蚁过马路──在地上挖洞生活的蚂蚁,知道一下雨洞就会被淹,所以会在下雨之前逃之夭夭。蚯蚓出洞──地面潮湿松软,蚯蚓会爬出地面,这也是天将下雨的征兆。此外还有蚊子成群成团,雨蚁成群出现,猫洗脸,等等。2.为什么燕子低飞要下雨。快下雨时,天气闷热,天空中的一些小飞虫翅膀沾上

7、空气中的小水滴而飞得很低。燕子为了捕食这些小飞虫,所以也就飞得很低。另外,在快要下雨时,空气中的气流动荡不定,燕子受到气流的影响,总是上上下下、忽高忽低地飞着。所以,人们看到燕子低飞,就知道快下雨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