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即将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本文即将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

ID:10113902

大小:49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6-10

(本文即将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_第1页
(本文即将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_第2页
(本文即将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_第3页
(本文即将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_第4页
(本文即将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_第5页
资源描述:

《(本文即将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本文即将发表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建设理念与构想张伟春刘永东(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广东广州510640)交往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主体-客体”与“主体-主体”双重关系统一构成的整体,即“主体-客体-主体”结构任平.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P53。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网络教研实践共同体)的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交往实践观在教学研究中的应用,标志着教研从“主体-客体”的传统思维模式向“主体-客体-主体”结构的转换。这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实现区域教研一体化和教育质量均衡的动力。广州市天河区近几年开始开展基

2、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建设研究,其基本假设是:如果形成数量众多、目标明确的实践共同体,就可实现具体教师在具体教学内容上的具体优化。这个假设提出了建设实践社群的四个核心问题,即:l教研是什么?l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建设应是有组织的行为。l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的形成应以具体教学内容的教学优化为目标。l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成果应系统积累。一、教研是什么?教师的发展有三个途径:自我钻研、教研及培训(继续教育)。自我钻研体现的是主体作用,有效的教研及培训体现的是主体间性。那么到底教研是什么呢?这是对教研本质的追问。“每一回你观察世界的角度有所移动——哪怕是多么轻微的移动,你都会看到

3、此前未曾看过的事物”Craib.当代社会理论[M].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86:332。可以从三个角度去观察教研是什么。首先,从社会学看,教研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教研组教研工作的开展得好,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必然是和谐的。一个学科里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紧张,其教研工作不可能开展得好。因此,教研就是心连心,网络教研就是通过网络心连心。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研就是再生力。再生力(Generativity)是超越自己对家庭、工作、社会或下一代的承诺理查德 格里格等著.心理学与和生活(第16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P315,这是30-40岁时一个

4、至关重要的发展阶段(McAdams&deSt.Aubin,1998).成为一名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并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的人(Ryff,1989),是再生力的本质。再次,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教研是知识的转化(包括内化与外化)与传播(包括组合化与社会化)。知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例如可以分为显性知识(知)和隐性知识(行)。内化是指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例如教师将所学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外化是指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如通过科研总结出自己的教学风格或模式。知识的传播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显性知识在个体-群组-组织-跨组织之间的传播称为组合化,如校长将优秀理论文章通过博客推荐给学

5、校教师阅读;隐性知识在个体-群组-组织-跨组织之间的传播称为社会化,例如学校开展的青蓝工程,科组内或校际间的观课等(如图1)。图1 教研是知识的转化与传播二、基于网络的教师实践社群建设应是有组织的行为请在下文中突出标题内容,如谁组织、如何组织。(后面文中略微补充了几句)无论是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还是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教研反映的都是主体间性。现在需要探讨的问题是,再生力、心连心、知识的转化与传播是自然发生的吗?实践表明,也许可以看到自发形成的教师实践社群,但这种因道德力量而形成的特例是不能作为普遍性的。那么,怎么样才能形成促进教师发展的教师实践社群呢?我们来做个类比分析。水

6、从高处往低处流,并不是水本身的特性,其原因是看不见的手——地球的吸引力造成的。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高低,如同水从高处往低处流是因为有看不见的“手”一样,也要寻找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形成实践社群的那只看不见的“手”。笔者认为,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理念先行,课题引领,项目带动。建议弱化第一点,重点突出第二、三点。(商榷:理念最重要,至于具体做法各地可结合本地情况进行,不过,在后面放了一个案例,应可加强对原二三点的说明,不知可否)理念先行,实施一体化战略,重新界定“名师”概念。互联网、博客和Moodle可使区际、校际、教师间的持续合作成为可能。一体化战略的隐喻是通过持续合

7、作,让一个学校的教师成为“一个教师”;让一个区域内的多个教师、多间学校成为“一个教师”“一间学校”;让多个区域成为“一个区域”,打破教师间、校际间、区际间的思想和行动壁垒,通过共建、共享,缩小教师间、校际间、区际间发展的不平衡。同时,重新界定“名师”的概念。请修改此段(已改)在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的劳动仅够果腹,社会没有多少多余的物品交换,商品经济不能形成;只有当生产力逐步提高,人的时间精力主要用于生产实践,生产的产品除满足自己外还能用于交换,社会财富才空前丰富(如图2)。与此类似,当一个地区的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