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案

ID:10116532

大小:2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6-10

《我爱这土地》教案_第1页
《我爱这土地》教案_第2页
《我爱这土地》教案_第3页
《我爱这土地》教案_第4页
《我爱这土地》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爱这土地》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我爱这土地》教案澂江职中赵艳华  教学目标:   1、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本诗的主旨。  教学难点:      1、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

2、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

3、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

4、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五、问题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5、回答: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回答:“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回答: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结合写作背景,准确

6、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回答:“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回答: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5、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

7、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本诗的抒情色彩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   回答: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7、“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

8、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回答:“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8、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