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创作个性化的“试纸”

散文创作个性化的“试纸”

ID:10144818

大小:2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6-11

散文创作个性化的“试纸”_第1页
散文创作个性化的“试纸”_第2页
散文创作个性化的“试纸”_第3页
散文创作个性化的“试纸”_第4页
散文创作个性化的“试纸”_第5页
资源描述:

《散文创作个性化的“试纸”》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散文创作个性化的“试纸”前不久,为了让俄罗斯读者和中国读者共同分享作者阿莹这次“精神远足”的独特感受,俄罗斯世界出版社决定出版其俄译本。参与本书翻译的过程,让我作为一名特殊的读者,通过语言转换的特殊桥梁,走进了那个性鲜明的艺术世界和内心世界,汉语和俄语彼此寻求默契、作者与译者心灵同频共振的数十个昼夜,为我留下了一份特殊的纪念――这便是本文的来由。创造散文新文体的尝试6这本标明为“日记”的作品,它所标注的日期,其实并非作者旅俄时记在宾馆信笺和随身携带的笔记簿上的日期,而是他返国后整理成文的日期,这为作者保留了一段审美

2、距离,使他可以将“睁大眼睛”观察得到的各种印象,再“眯起眼睛”加以审视、反思和重组。它虽被称作“游记”,也记下了不少异域见闻和人文风情,但这些通常被当做游记主角的审美对象,在本书中似乎更像是一种特殊的道具,由此衍生出作者对俄罗斯社会、历史、文化的说古论今与评析反思。它虽蒙评论家厚爱,被赋予“游记性艺术散文”或“文化散文”的桂冠,但作者那遮掩不住的政治情结、政治智慧和政治家眼光不断突破“艺术”与“文化”的藩篱,使这本《日记》更像是一部“政治文化散文”。它努力挣脱艺术形态学对“游记”、“散文”的规范,不仅拓展了其思想的

3、容量,而且向姊妹艺术的技法张开双臂,吸收了小说的对话、诗歌的跳跃�杂文的犀利、评论的推断,乃至相声和小品的俏皮。它从表面看是20首单曲的独奏,实际上却组成了一部浑然一体的交响曲,一本同一主题的系列散文集似乎亦可视为一部长篇散文,半个世纪前那位江南才子的概括“形散神不散”被这位北方汉子的《日记》赋予了新的诠释……日记与游记,游记与散文,文化散文与政治文化散文,单曲联唱与交响曲,散文集与长篇散文――艺术形态学和文学分类法的种种传统边界于不经意间被一一穿透,开始变得模糊起来。与此同时,另一种印象却一步步逐渐清晰起来,那就

4、是作者对创作个性化的情有独钟,以及由此而生的对散文新文体的创造性尝试。挑战语言“陌生化”的极限6《日记》对创作个性化的追求,它对散文新文体的尝试,不仅反映在思考者的独特身份、思考内容的独特品格和对思考对象的独特发现,而且更直观地体现为对语言表达个人化的努力。无论是再现访俄时的见闻与故事,还是回放异域印象所引起的政治性、历史性、文化性反思,作者都力求使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海明威语)、自己的搭配、自己的节奏、自己的章法,千方百计创造自己笔下文字的摩擦力和陌生化。作者对语言个人化的追求,包括

5、那迅疾转换的意象、不拘一格的组接、重叠排比的句式、跳跃别致的语势、“点金成石”的反讽,以及信手拈来的对比联想和血脉贲张的连环诘问,使《日记》形成了自己特立独行的风格。有作家指出,他的语言“接上了传统中国的气脉”,使之与文学陕军有了相通之处,此言不谬。不过《日记》的语言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作者那既追求个人化,又具有综合性的风格。他似乎力求将中国古代文学语言的古朴、典雅、精准、凝练与西方现代文学语言的跳脱、叠加、奇崛、异趣化为一体,试图摸索一种中西合璧的,富有独特表现力、感染力和创造力的现代汉语文学语言,从而使他在文学

6、陕军中独树一帜。于是,“陌生化”就被赋予了双重含义:一方面,他不喜因循,不恋熟路,力图加大摩擦力,从而使他的语言与教科书所规范的汉语相比似乎有点“另类”;与此同时,也使他在比较重视继承“传统中国的气脉”,而对吸收西方现代文学营养相对关注较少的文学陕军中显得个性鲜明。学者型的冷幽默6也许是受职业习惯的影响吧,读《日记》时,我每每会被作者于不经意间闪露出的幽默感所吸引。如果说,开篇首句“那莫斯科的太阳居然会穿透厚厚的窗帘映到床头上”,拉开了全书幽默之旅的帷幕;那么,列宁格勒纪念坛铜像前两束“黄黄的桦树叶”的素描则纵情演

7、绎了作者对经典幽默的创造性继承;而接近作品尾声的那一幕滑稽戏更为全书的幽默博览会画上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感叹号:在社会主义“被一些政客们糟蹋得面目全非”的这片黑土地上,位于圣彼得堡中心的尼古拉宫大门前,身穿沙皇军服的俄罗斯乐手们居然“激情荡漾”地向中国观光者演奏《社会主义好》。《日记》的幽默细无声地浸润到字里行间,显然不会让人误辨,但细加分辨,又觉得它与我们在现实生活和文艺作品中常见的那种幽默似乎有点不同。这或许同前述本书的“政治文化散文”的特点有关。既然作者运用的是一种特殊的审视态度、特殊的审美评价和特殊的表述方式,

8、那么他笔下的幽默自然也会同一般文化人的幽默拉开某种距离。当我们看到社会主义之旗降下、沙皇军服重现和《社会主义好》被激情演奏的不谐调画面时;当我们面对“列宁先生”展示出招牌式的动作,将右手伸向前方,执著地继续着他那激情洋溢的演讲,被人谑称为“列宁‘打的’6”的街头铜像时;当我们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邂逅了那位自称既无出生地(列宁格勒已变成圣彼得堡),又无国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