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拨“意外”之火点亮精彩课堂

巧拨“意外”之火点亮精彩课堂

ID:10162872

大小:3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6-12

巧拨“意外”之火点亮精彩课堂_第1页
巧拨“意外”之火点亮精彩课堂_第2页
巧拨“意外”之火点亮精彩课堂_第3页
巧拨“意外”之火点亮精彩课堂_第4页
巧拨“意外”之火点亮精彩课堂_第5页
资源描述:

《巧拨“意外”之火点亮精彩课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巧拨“意外”之火点亮精彩课堂  在教学中许多问题是无法预设的,因为数学课堂变化万千,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既不由教师单方面决定,也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因为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在学习活动中会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非预设生成的课堂“意外”。这种“意外”就像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好就会让课堂精彩万分,而如果运用不好就会干扰甚至破坏整个课堂。很多教师遇到“意外”时常常感到手足无措、心有余而力不足,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一些大型的公开课或比赛课的时候,教师为了追求完

2、美的课堂常常会对这些“意外”用“我们课后再研究”而一笔带过,更有甚者会使用教师的权威直接打断后强行按预设方案进行。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也常常会遇到这些“意外”,曾因为没有及时处理好而感到遗憾,也因为常与“意外”相遇,创造的火花在意外中汇成的精彩而欣喜。因此,对数学课堂中非预设生成的“意外”本人有以下几点思考。一、运用教学机智灵活利用“意外”,打造精彩课堂9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就算是预设得再充分也不可能把课堂的每个“意外”都预设到位,如何处理这些非预设中出现的“意外”呢?对这些“意外”处理的好坏可能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本人结合课堂案例谈谈自己

3、的几点策略。1.顺水推舟,生成课堂亮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参与了课堂活动,因此有时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提出一些教师预料之外的问题,而有些“意外”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师在课堂中要抓住这些有价值的“意外”资源,顺水推舟引领学生去探索,去研究,让它成为课堂的亮点。[案例1]“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教学片段在教学时,教师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计算周长是31.4厘米的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并比较面积大小;(2)猜想周长相等的正方形和圆,谁的面积大?(3)能否用数学方法验证上述猜想?(大约5分钟后,教师按照设计好的几个环节,由易到难的顺

4、序逐个让学生反馈)生1:周长是31.4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31.4÷4=7.85厘米,面积是7.85×7.85=61.6225平方厘米;周长是31.4厘米的圆半径是31.4÷3.14÷2=5厘米,面积是3.14×5×5=78.5平方厘米。所以圆面积大。9生2:从第(1)题的比较结果看,我猜想周长相等的正方形和圆,圆的面积大。师:其他同学的猜想呢?生(齐答):和生2一样。师: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个猜想呢?生2:假设周长为C,正方形的边长是C/4,面积就是C的平方除以16;圆的半径为C/2π,圆的面积是C的平方除以4π,很明显圆面积大,所以周长相等的正方形和圆

5、,圆的面积大。(正当学生对揭开这数学奥秘而高兴,教师也打算继续往下讲授的时候,突然有一学生高高举起手,满脸疑惑地看着教师)生3:我想,如果用同样长的铁丝围成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它们的面积会比正方形大吗?(教室一下安静下来)师(顺势推波助澜):多有价值的问题啊�u谁有办法帮他弄清楚?生4(激动):可用同样的图来证明。正五边形由5个这样的三角形组成,三角形的底是C/5,设它的高为h,那么面积就是Ch/2,由此类推,正多边形的面积都是Ch/92。可以想象,当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多时,此时正多边形的周长近似于圆的周长,正多边形的高越来越接近于圆的半径,所以正多边形

6、的面积起来越接近于圆的面积。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周长相等的正多边形的面积,边数多的面积比边数少的面积要大。(这个想法很多在座听课的教师都始料未及,更重要的是大家被该生精彩、严密的回答惊呆了,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当学生通过推算得出“周长相等的正方形和圆,圆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这个结论时,教师已经完成了教学目标,而当一位学生想出“用同样长的铁丝围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它们的面积会比正方形大吗?”这个“意外”的问题是教师预设外的,如果这位教师为了下面的内容而把这个资源放过就不会有后面精彩的课堂。所以对于这些意料外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做到善于捕捉,让它成

7、为这节课的亮点。2.化误为悟,成为新知起点学生出现错误是成长过程中必然的经历,在数学课堂中学生会常常出现意料之外的错误。而这些意外的错误大都是极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如何让这些“意外”成为学生学习新知的起点呢?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这些有价值的资源,巧妙地修正、辨析错误,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的真知灼见在“纠错”的过程中绽放,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案例2】“化简比”教学片断师:这道题你们是怎么想的?9生1:我发现前项和后项的分子都是3,所以比就是前项和后项的分母比了。(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我愣了一下,备课时根本没考虑到会有这样的错误,但这样的题目有没

8、有什么规律呢?在经过短暂的考虑后我决定改变自己的教学设计,给出时间让学生去验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