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ID:10202426

大小:48.5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6-12

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论文摘要: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能力的主阵地。而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传道--接受"的模式,教学内容单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凝固,教学方法僵化。为适应课程改革,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要打破"只重知识,不重能力"的局面,使课堂"活"起来,提高课堂效率,利用以下策略提高课堂有效性。首先变被动为主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再次是优化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综合调控这些策略,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让学生学会知识,并学以致用,积累实践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多种能力,张扬个性。  关键词:课堂

2、教学 有效性策略  一、背景及意义  (一)课堂教学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主体的认识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语文教育界对学生主体的探索,总的来说是实践先行,理论滞后。许多著名的特级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做了大量的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斯霞、霍懋征、王企贤等人把对儿童真挚而深沉的爱转化为对学生的理解、宽容、尊重和信任;八十年代,以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享誉教坛的于永正、勒家彦、贾志敏、支玉恒等,深入研究语文教材,对学生学习心理了然于心,他们的许多教学案例,对学生主体作了生动的诠释。  但也有不少人对学生主体性理解有偏差

3、,误导教学实践:学生主体是虚的主体,各种教改实验,教研活动,看似注重主体性,实则是偷换概念,出现有悖于主体性的行为;学生的主体是脆弱的主体,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气氛活跃,给人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印象",实则学生的积极发言只是因老师当堂表扬,廉价鼓励获得的暂时满足,产生活跃的情绪;学生主体是虚假的主体,课堂上学生举手如林,乍看是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实则是教师的提问太简单,特别是有些公开课(有时是已上过的课),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带有表演的性质,这对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根本无益,只会造成反面影响,甚至给学生的思想投上"双重人格"的阴影。教师主体作用压抑学生发

4、展,有人研究发现,学生在课堂回答老师提问的行为数在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总次数中占有91.3%,而学生提问、异议,其他类型的比重分别仅占0.9%、3.4%、4.4%。①  2.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及存在问题 ①课堂教学模式的发展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自17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并以感觉论作为教学理论基础,勾画了现代教学模式。19世纪赫尔巴特从统觉论出发,提出阶段教学论,20世纪初杜威以实用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提出了新的活动教学模式。20世纪50年代来,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人们努力探索许多新的教学模式,如斯金纳的

5、程序教学模式,布鲁纳的发现教学,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模式等,它们互相取长补短,体现一些共同的特征,即越来越重视师生双方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地位,把学生的实践,探索发现放在重要位置,强调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教学形式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并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②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重地注重模式,机械地套用一种模式,往往只流于形式,处于被动僵化的局面。实际上教学模式只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种理论框架,实践早已证明:试图用一种教学模式去指导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是很难取得成功的。现行课堂中,教师为模式的顺利展开而忽视学生的参与,

6、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学生课堂参与时间少。研究发现,学生获得分析教学内容的机会很少,只有五分之一左右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五分之一左右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因理解能力差而长期得不到独立分析内容的机会。3.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存在的问题  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等。教学方法具有互补的特点,各种教育方法在实现教育目标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殊的作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最好的方法,随着当代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努力建构多样化、最优化的体系,教学中要坚持以启发式作为指导思想,坚持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综合地灵

7、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而目前,过多地崇尚新异,对讲授法的排斥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似乎粘上了就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脚步。其实,没有系统地整理,知识的掌握是肤浅的,方法也只是表面,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是无益的。记忆性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普遍存在"有教无学","教多学少","教多少学多少"等弊端,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学习的态度和能力。思维性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进行必须的记忆、理解,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全身心地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这固然好,但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学大于教"。学生长

8、期处于这种状况,过于疲惫,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传统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