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量刑地域性的原因及策略.doc

浅析量刑地域性的原因及策略.doc

ID:10206683

大小:35.5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6-12

浅析量刑地域性的原因及策略.doc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浅析量刑地域性的原因及策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量刑地域性的原因及策略内容摘要:鉴于我国不是判例法国家,所以司法实务多在基本法律颁行的基础上依据立法解释及司法解释为定罪量刑依据,尽管我国法定立法解释权在人大常委会,但依习惯自97刑法以来立法解释即屈指可数,因此在法律适用上的问题多由两高做出司法解释。但由于国情及司法制度本身的问题,两高做出的司法解释多带有局域性,即就案论案,很难将此解释适用或者推定在其他领域,因此就类似的或者相近的案型不同地域不同国民经济背景下的审判机关往往会做出为出入很大的判决,甚至会大相径庭,然而他们都可以说是正确地理解了的司法解释的精神。究其原因即在于司法解释的片面性和即时性

2、及判决量刑的地域性,此也是本文需要探讨的地方。一、我国量刑地域化现状及历史渊源纵观建国以来我国刑事审判实务即可发现,在改革开发之前尚未形成完整的部门法体系,司法实务多依党的政策和即时性文件为依据,特别表现在文革期间检察机关被取缔,法院独立审判权被削弱,刑事案件的判决多由当地党委“研究”,有时甚至由一个碰头会就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杀予夺。一个简简单单的盗窃案就会被无限的上纲上线,甚至有死刑立即执行之判决。那个时代有特定的历史和政治因素,但仍能看出我国司法制度从建立之初即存在的刑罚偏失问题,定罪量刑的政治性和地域性。尽管改革开发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3、部门法体系基本建立,刑事部门法的效力性构建也完善,实务中的量刑机制也相对的比较公平、公正,特别是法官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对量刑公正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种公平和公正是地域性的,是法官在参考近期近似案件量刑且未被改判或抗诉的基础上,在法定量刑幅度内“估摸”出大体刑幅,再考虑自首、立功、赔偿做一些“微调”,却不曾比较不同时段、不同地域件的差异性。比如,案情相近的两个交通肇事案,都有自首情节、且经调解都取得被害方谅解,但最终判决却大相径庭,一个却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一个被判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不曾改判的案件未必就是量刑适当的案件,因为在实务中所谓错案多指定性

4、错误,至于量刑多不作为考评标准。即使检察机关抗诉也多以定性错误作为抗诉理由,或者量刑即使不适当只要未达到畸轻畸重的程度,多认同法院判决。而所谓畸轻畸重在不同地域、不同案例习惯影响下是不一样的。因此量刑的公正性不在于就案论案,也不在于区域内利害关系的均衡,而在于量刑的统一性和规范性。由于立法的滞后性和司法实务的时效性之间总是存在矛盾,因此立法基于实务中矛盾的多元性,只能笼统的提出一个或者几个量刑档次和量刑幅度,而司法实务中又必须将量刑幅度给予细化,这就赋予司法机关一定的司法解释权,而司法解释权多是对在司法适用中遇到疑难问题做出解释,而多为实体上和定性上的指

5、导意见或者答复,忽略量刑环节的解释。在很多地区对于案件量刑多由检察机关对法院提出量刑建议,而量刑建议多是照搬刑法条文重述,而法官则以自己办案习惯做出量刑决定。从某一个区县来看,案件息诉就似乎可以认为案件定性准确、量刑适当。其实这是利益妥协的结果,一个案子是否量刑适当决不是仅靠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及法官的自由裁量决定的,而是从历史渊源和伦理解释及法意解释角度探究法律适用当前案例的比较性适用及价值性适用。二、量刑多样化表现及区域化的表现61、量刑的非程序化及革新异型机制。随着司法改革呼声的高涨,司法程序的规范化,刑事程序的创新化成为各地法检系统机制创新的亮点,

6、但无论是刑事和解机制,还是简化审机制都是在实体上或公诉程序上革新,而量刑程序似乎并不在创新范围。考虑到法检两家的关系,即使公诉机关向法庭提交量刑建议书,基本是应付了事,“你建议你的,我宣判我的”,庭审重点也是放在实体认定和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上,公诉机关也往往认为完成公诉,定性无异议即完成任务,至于量刑是合议庭的事。也正是因为刑法对犯罪规定的量刑幅度较大,只要定性准确,多判几年少判几年无关紧要。宣判前知会一声,只要不是太离谱就认同了事,量刑程序反倒成了庭审花絮。即使有辩护人也只是在定罪情节上做出一些抗辩,对量刑基本没有话语权。现行立法并没有规定单独的量刑程

7、序,量刑被糅合在定罪程序之中。刑事审查重点也都偏重在定性上,因为罪与非罪不仅关系案件性质,也关系到国家赔偿问题,而恰恰国家赔偿体制里丝毫未提及量刑偏失的赔偿问题。也正因为量刑轻重没有量化标准,所以量刑均衡与否更是无从比较,法庭最常用的量刑方法是在定罪后,参照法定量刑幅度和对类似已决案件的量刑经验,大致地估量出该被告的基础刑期,接着再考虑案件中存在的法定、酌定量刑情节,调整基础刑期,综合估量出宣告刑,报合议庭讨论决定。由于法官在裁量刑罚时缺乏公开的量刑标准,亦即法官在量刑过程中应当考虑案件的哪些因素、应当关注被告的哪些个人情况,并没有一个统一公开的标准,这

8、就给控辩双方参与量刑造成严重限制。法官在形成量刑结论时也就习惯于先入为主,不考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