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

ID:1025399

大小:69.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11-06

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_第1页
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_第2页
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_第3页
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_第4页
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_第5页
资源描述:

《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三章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教学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了解我国古代社会救济思想和社会救助实践,了解近现代社区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了解当今中国的社区建设,进而掌握社区建设与社区社会工作的关系。教学重点:当代中国的社区建设与社区社会工作教学难点:社区建设与社区社会工作的关系社区社会工作是近代工业社会的产物,目的在于解决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失业、犯罪、贫穷等社会问题。我国没有经过工业革命,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很不充分。但我国古代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思想又是非常丰富的,由此衍生的社会救助和社会救济实

2、践不仅符合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而且这些社会福利活动的开展大都以村庄社区或者城市某一区域为单元进行,因此可以视为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起源。到了近代,一些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在传播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知识的同时,也身体力行,对社区社会工作实践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本章拟对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归纳。第一节我国古代社会救济思想和社会救助实践总的说来,我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制度属于一种官民结合的社会福利体制。在传统农业社会,人们从事农耕,自给自足,生活规律,久居不迁,因地缘和血缘关系形成了较为巩固的区域联系。以此为基础,人们

3、自发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救济组织,以抵御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天灾人祸。以政府为依托的社会救助制度始自周代,之后不断完善,机构也不断膨胀,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相对齐全的政府职能设置。特别是发生大范围的贫穷、饥荒、灾害时,政府的社会救助机构能够很好地发挥救助功能,用于维持社会稳定,维护封建社会统治。一、古代社会救济思想在卷帙浩繁的历史典籍中,《周礼·司徒篇》和《礼记·礼运大同篇》是早期反映古代社会救济思想的代表作品。《礼记·礼运大同篇》主要记述了孔子的社会福利主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

4、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思想所描述的理想社会成为历代人们经世致用追寻的最终目标,人们渴望建立一个人与人能和谐共处、互助互济、平和宁静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个人的生存能得到保障,个人的发展能得到维护。大同思想蕴涵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思想涉及儿童福利(幼有所养)、老人照顾(老有所终)、残疾人福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等,代表了我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的

5、主要内容。孟子在继承孔子社会福利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强调以德服人。所谓“仁政”,实际上就是强调政府要对社会贫困阶层给予充分的关照,使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进步的成果。墨子通过对现实的批判勾勒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社会的蓝图:一个“和平、非攻”、“兼相爱”的平和康乐的社会。这些古代思想家们提出的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思想,成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最初的思想资源。二、古代社会救助制度及其实践(一)民间社会救济和社会救助民间社会救济和社会救助具有强烈的自发性特征,它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1.血缘关系下家庭与家族的互助和

6、互济。在传统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农耕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单位,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为了提高生产力,获取充分的食物,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或家族很自然地联系起来,共同从事农业生产,并进行合理的社会分工。同时也是为了能互助互济,共同抵御因为自然灾害或疾病带来的困窘。2.地缘关系上的邻里、同乡照顾。在血缘关系无法顾及的情况下,人们因为同处一地,朝夕相处形成了浓厚的乡土观念,同乡、同村之间的帮助结成的地域关系成为提供生活安全保障的另一道安全网。3.共同需要和志趣照顾。行会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一种民间组织,指有共同利益的人以行业

7、为纽带结合起来,“在维护同行的经济利益、调节商业纠纷、订立行规训练学徒、介绍熟人寻场求职业等方面,提供了经济照顾和服务,很大程度上免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4.宗教组织及信仰的照顾。宗教是另一种不可忽视的民间社会救助力量。在中国民间,佛教和道教都有很强的影响力。佛教的济世学渡人、乐善好施,道教的积功累德、安己利人等宗教道义在调节人与人和谐相处、教导教徒帮助他人、救济贫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唐朝武则天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年)设置的“悲田院”、“养病坊”等.主要收容孤儿、老人、穷人和生病的人,经费由官府出,而管理则

8、由寺院的僧尼来负责。(二)政府的社会救助制度1、保息六政。据《周礼》记载,大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这就是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安福,即爱护儿童,赡养老人,提供社会救助、医疗保健,维护社会安全等,可以说基本上涵盖了现代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周代还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曰微宫室,二曰祖坟墓,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