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交换作为人类最古老

礼物交换作为人类最古老

ID:10261527

大小:29.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6-14

礼物交换作为人类最古老_第1页
礼物交换作为人类最古老_第2页
资源描述:

《礼物交换作为人类最古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礼物交换作为人类最古老、最普遍的交往方式,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形式,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礼物交换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中国号称礼仪之邦,其中的礼仪除了道德礼仪外,就是遍及所有人以及社会生活各领域不断持续的人情和礼品交换。礼品及礼品文化形成的社会背景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以自给农业为经济基础、封闭农村为聚居形态、农民为主要人口构成的熟人社会,从社会形态来说,则是以王权和宗法制度作为政治背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经济背景、礼制和传统风俗为文化背景的封闭社会。作为对这种社会背景和农民社会生活观念和制度反映的文化,自然脱离

2、不了这种观察的对象和思考问题的思维视野。春节是中国传统农业、农村和农民社会在终年忙碌后,符合季节、气候条件的充分休息和放松时间,而且要利用这一时机,答谢给他们带来收成和好运的包括祖先在内的各种自然和超自然的神灵。农村的神灵崇拜和封建迷信活动集中在春节期间,农民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互动集中在春节期间,作为主要的社会关系以及延伸出其他社会关系的姻亲也主要集中在春节期间,所以考察中国礼文化或礼品交换及其特征,春节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视角。从大年初一开始,春节主要的社会交往就开始了。除给族内甚至村内长者登门拜年之外,走亲戚是很有

3、讲究的。由于农民主要的社会关系除由族内关系延伸形成的村内关系外,主要就是由婚姻结成的姻亲关系,这样首先要走的亲戚便是上姑舅,当然走亲戚是少不了要带礼品的,但对于这样的走访,礼品最多只具有象征意义,但这种象征也要有所区别,以表现自己的情意和对对方辈分和地位的尊重。在族内或村内,除给长辈老人祝寿、拜年要适当带点礼品外,其余走访则可以徒手进行。由此可以看出,礼品在中国农村,实际上是与姻亲关系中以男系继嗣为核心的男权家族社会,对女系亲属的尊重和感情补偿密切相关的。在中国农村乃至所有传统社会广为推行的聘礼、彩礼习俗,实际就是对

4、娘家从物质到精神的补偿。以上通过春节期间姻亲交往中礼物或礼品起源和流向的考察,可以大体理解和掌握礼品本来的含义。为了达成婚姻的礼品就是聘礼,聘礼自然不能与成婚后走亲戚所带礼物和礼品相提并论,聘礼实质是财物与人的交换,但这种交换并不能视作买卖,但其中确实有交换。至于婚后的女宾为上的习俗安排,则包含着长期报答或补偿的含义,而这种补偿显然只能是精神或心理上的,而非实物上的。而在其他社会关系中的礼品,大体上具有与姻亲关系相类似的含义。聘礼.彩礼的目的是婚姻,非婚姻关系中的礼物,则往往具有有求于人以及对别人帮助的报答的含义。至

5、于这种求助或报答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是纯粹的友谊、情感或者是社会生活中的功利或困难,则是礼物交换中试图达到的目的不同而已。礼物原本在姻亲关系中仅仅作为一种象征而存在,而在广泛的非姻亲的社会关系中,则充当了一种达成目的的工具或手段。礼尚往来背后的文化心理中国历来就是一个重人情的社会,对于人情人们有不同的理解。翟学伟认为,中国人际关系的概念由人缘、人情和人伦构成,其中人情是核心,指包含血缘关系和伦理思想而延伸的人际交换行为。孙春晨认为,人情是礼节应酬和礼物馈赠,公众认可的日常交往行为准则,是情面与恩惠。笔者认为,人情不仅是

6、一种社会情感,而且是一种可以进行交换的资源,而且礼物交换是创造、维持、发展并且强化人情的一种重要方式。(一)欠恩还报心理梁漱冥曾说,中国既不是个人本位社会,也不是社会本位社会,而是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在伦理社会里,人们评判事物的标准不是法理标准,而更多的是情感标准。礼物作为一种符号,.它是传达人情的工具,承载着文化的规则及礼物所蕴含的人的情理联系。费孝通曾用“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来描述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阎云翔曾对“人情伦理”作出了归纳:一是礼尚往来,受到礼后必回礼;二是送礼者在礼物份量的选择上不该打破既有的社会

7、地位,通过与主人血缘远近来决定礼物的种类和份量,即俗话说的“对什么人,随什么样的礼”;三是礼物往来,回礼一定以别人来的礼为参考,份量决不能少于受的礼;四是指回礼要适当,因为回过去之后,对方下次给礼会参考你的这次回礼。在中国人的思维中,你接受了别人的礼物,同时就是“欠了别人一笔债”,必须要找适时的机会将其归还,中国人将这一行为称为回报或还报。如果不回礼,别人会认为某人没有人情味或忘恩负义。不仅要还礼,数量还要相当,否则会影响人际关系。而且还礼不可太即时,只有拖一段时间才可使一方总处于欠债或欠情的状态,这样有来有往的社会

8、交换才可一直持续下去,从而形成一种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正是因为人与人处于欠情——还情这样的循环网络中,人们才需要相互往来。(二)求和谐、求均衡的思想以和为贵不仅指出人们希望和平相处的愿望,而且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衡。在人际往来中,双方一定要保持均衡,不可偏向任何一方,否则都会想方设法挽救平衡。“人情的实质正是在关系中对均衡的维持,它表现为个体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