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化的文化: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消费性取向

世俗化的文化: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消费性取向

ID:10286073

大小:62.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06

世俗化的文化: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消费性取向  _第1页
世俗化的文化: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消费性取向  _第2页
世俗化的文化: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消费性取向  _第3页
世俗化的文化: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消费性取向  _第4页
世俗化的文化: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消费性取向  _第5页
资源描述:

《世俗化的文化: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消费性取向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世俗化的文化: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消费性取向“文化大革命”的荒诞悲剧结束后,中国社会逐渐走向正常化,文化也在长久的压抑和畸变之后迅速喷发而变得繁杂和亢奋。社会学家所谓的中国社会转型伴随着以下四个特征而迅速展开:一是世俗的大众社会产生;二是“中产阶级”(即所谓的“成功人士”或“白领阶层”)趣味成为社会审美的标准;三是科技与信息因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而成为当代社会的主要事业,经典艺术迅速边缘化,装璜艺术因与商业利润的密切关系而成为社会时尚的先锋;四是普遍的享乐情绪而很少考虑终极关怀。因此,马大康先生认为:“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知识迅速积累,知识分子群体因分

2、工而分化了,文艺复兴时期百科全书式的大师已不复出现,精神偏瘫的知识者却产生了。特别是现代科技作为生产力在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直接功效和所获得的巨大实利,酿成了急功近利的社会价值取向和精神压力,不仅导致科技知识分子的片面发展,而且造成人文知识分子的价值失落。知识分子的人文理想动摇了,人文精神受到质疑,失去了它的根基。知识分子的价值失落又加剧社会行为失范和社会失衡。”同时,他认为:“我国大众文化勃兴是文化受到长期禁锢之后重获解放的结果,是对大一统的文化格局的颠覆,这是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又带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大众文化是借助商品经济和现代传媒两个翅膀

3、而勃兴的。大众文化遵循‘市场逻辑’,它要赢得自身的繁荣,就不能像纯文学那样一味追求个性和独创性而令自己的读者圈越来越小,它需要尽可能多地占有大众,从而赢得更丰盈的利润。这就注定它要追寻大众的‘平均数’,以大众的欣赏趣味、思维习惯,大众的认识水平和道德标准作为自己文化生产的标准。”①德国文艺批评家霍尔斯特·吕特尔斯也认为:以高科技手段支持的文化形态是一种“反审美或后审美文化”,一种“视觉和听觉文化”,一种消费文化;它消解崇高、消解意义、消解精神,摧毁传统文化(特别是严肃文学和高雅艺术)的审美规范,使文化从一种教化工具和审美形式,逐渐过渡为一种大众娱乐方式

4、和消遣方式,使文化产品日益蜕变为“消费品”,从而将一切文化行为和文化经验统统推入商品的洪流②。同时,占据社会强势地位的“市场逻辑”又与主流意识形态合谋,催生出新的社会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味,形成了以“向钱看”为核心衡量系统的所谓“成功人士”阶层以及以“时尚美”为导向的所谓“中产趣味”崇拜。一、世俗化的冲击:市场逻辑的崛起与中产趣味的崇拜“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形态,最早产生于西方社会,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后的欧美发达国家。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也是当代中国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在城市里,大众文化相当程度上已

5、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而且,从大众文化的发展态势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大量增加,社会对于大众文化的需求将会有更大的增长。也就是说,大众文化随着改革开放走进了中国人的生活之中,而且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毫无疑问,大众文化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大众文化在现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崛起与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崭新现象,是文化发展中具有重大转折性意义的事件。这种转折性,一方面表现为文化的生产方式和存在方式的根本性变化,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化,这两者共同地

6、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化模式,就是由文化工业塑造和支撑起来的消费型文化和消费主义取向。美国文化思想家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一书中探讨了现代文化自我毁灭式的解体:清教主义的“苦行”伦理让位于现代文化的“享乐主义”,而现代文化的享乐主义是由资本主义本身制造出来的,起初是因资产阶级要将个人和个人欲望从社会管制中解放出来,其后则因大众消费经济的建立需要享乐主义的伦理以维持商品在市场上的流动。贝尔认为,文化的真正问题并不在于现代主义本身,而在于后现代主义——它使经典现代主义的反社会的自我冲动演变为一个大众态度,而这种大众态度由大众消费所支撑;在追求新经验

7、中,大众文化变成虚无主义的文化,打破了将社区联系在一起的一切。在这个过程中,贝尔认为审美距离和心理距离消蚀,艺术变得越来越粗俗或者越来越不可理解,并直接导致了两种倾向:一是媚俗,走的是大众趣味、时尚趣味的彻底庸俗化之路;二是孤芳自赏,走的是一味抽象化之路,使艺术成为一个个很小的圈子内的人才能理解的东西。于是,中产趣味和大众文化在大众社会中成为时髦和风尚,精英艺术与现实生活、中产阶级及世俗大众疏离。社会世俗化的最终结果必然是渎神——人们不再信神甚至不再有信仰。因此,人们必然追求那种无需深沉思考、无需费心咀嚼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可以满足他们精神的需要,可以

8、慰藉他们的现代孤独感。在这种情境下,艺术的等级观念被否定了。根据丹尼尔·贝尔的说法,在社会中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