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疾病防御机制、预防与康复

心身疾病防御机制、预防与康复

ID:10287158

大小:5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6

心身疾病防御机制、预防与康复  _第1页
心身疾病防御机制、预防与康复  _第2页
心身疾病防御机制、预防与康复  _第3页
心身疾病防御机制、预防与康复  _第4页
心身疾病防御机制、预防与康复  _第5页
资源描述:

《心身疾病防御机制、预防与康复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心身疾病防御机制、预防与康复关键词:心身疾病;认知评价;情绪调节;预防;康复  [摘要]心身疾病的发生有4个环节:应激源、认知评价、情绪调节和病理生理反应。认知评价是第一道心理防线,受人格特征,应付策略、社会支持、生活经历等因素影响。情绪调节是第二道心理防线,生理屏障是第三道防线。他们使正常人具有抵抗应激源作用的影响。心身疾病的预防及康复即根据以上环节采用个体预防、社会防御、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    应激源是指能够诱发心身疾病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和躯体因素。应激源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

2、在。一般来说,接受适当强度的应激源刺激,如同抗体接受小量抗原作用一样,不仅可以提高机体的警觉水平,提供人的心理屏障和生理屏障的抗病能力,而且能提高人的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促进心身健康。过于强烈、突然和持久的应激源,可降低机体的抵抗力,构成对心身疾病的易患状态。在社会生活中,挫折是引发心理冲突的重要诱因,特别是重大生活事件,如战争、重大事故、灾难和突发事件等。美国心理学家Holmes1973年通过对5000多份病例调查,收集了大量与应激有关的一般生活事件条目,并制定了“社会再适应等级量表”和“生活变动单位”。研究发现,年生

3、活变动单位不超过150单位时,预示来年可能健康;累积在150~300个单位,预示来年有50%的可能患心身疾病;累积超过300个单位,预示来年有70%的可能患病。心理性应激源是人们头脑中不切实际的预期、凶事预感,对工作压力的主观体验,个体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冲突,以及在满足基本需要和愿望过程中所遭受到的挫折等。心理性应激源的特点是,缺乏外界应激刺激或足够信息,凭个人想象构造出“危机”或心理冲突;其强度与人格特征、生活价值观、家庭稳定性、社会支持等因素有关。物理和微生物刺激除引起躯体生理和生化变化外,同时也会产生心理反应。  1

4、 心身疾病的防御机制  1.1 第一道心理防线:认知评价认知和评价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心理活动,认知是接受信息,评价是对信息的性质作判断。与躯体性疾病过程不同,心理社会因素能否致病,认知评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心身疾病发病中有“扳机”样效应;而积极的评价则可使生活事件成为激励人奋发向上的动力。有许多因素影响认知评价过程。  人格特征:许多研究证实,人格特征对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产生重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Friedman等在A型性格与冠心病发病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多数冠心病患者发病之前均表现出特殊的性格特征:雄心勃

5、勃、做事认真、竞争性强、时间紧迫感、固执已见、急于求成、有敌意感,称A型性格;与此相反的是B型性格。癌症患者则常将不愉快的体验指向自身,表现出忧郁、失望、易悲哀、情感表达贫乏和情绪压抑等性格特征。一般认为,人格特征对心身疾病发病产生影响,是因为病人常依其人格特征来体验疾病,并建立了对特殊应激的反应模式。同样的疾病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其病情表现、病程长短转归都可能不同。  应付策略:陷入危机情境的人,有人能采取积极有效的行为方式,有的人则采取自罪或自责、自伤、甚至自杀等行为方式。个体采取的应付策略,与其人格特征有着密切关系。

6、一般来说,具有内向和情绪不稳定特征的人,其应付策略的有效性明显低于外向伴情绪稳定特征的人。苗丹民等在一项关于军校大学生应激应付策略有效性的研究中发现,应付策略无效将导致身心健康水平下降;应付策略有效与否有着重要的人格结构基础;应付策略的失败,将主要导致强迫、焦虑和恐怖的负性情绪发生。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人通过社会联系获得他人或团体支持,即个体与他人或团体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不但影响个体对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也改善了个体应激适应和应付能力。有人研究了4653例成人社会支持与缺血性心脏病的关系,发现社会支持能降低缺血

7、性心脏病和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客观的、实际可见的支持和主观的、心理或情感上的体验,如个体在社会中感受到被尊重、支持、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其特点是,不同群体对社会支持主体的需求不同,如对战士来说,来自排长或连长的支持和鼓励,比来自一般战友显得更为重要;不同的社会支持主体提供的支持形式在不同情景下作用不同,如同学提供的支持对处理家庭问题不如对非家庭问题有效;个体对不同支持主体给予支持的理解不同。  生活经历:同一类的生活事件发生次数越多,心理应激的强度越低,这是个体积累了多种适

8、应和应付能力的结果。  1.2 第二道心理防线:情绪调节一般来说,积极的认知评价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样消极的认知评价将导致消极的情绪体验。既使不良的社会刺激引起了消极的情绪体验,也不一定会影响身体健康,因为愤怒、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本身是人类适应环境的正常心理反应。若没有这类情绪反应,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特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