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教育目的: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

浅论教育目的: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

ID:10289092

大小:6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6

浅论教育目的: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  _第1页
浅论教育目的: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  _第2页
浅论教育目的: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  _第3页
浅论教育目的: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  _第4页
浅论教育目的: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  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教育目的: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教育目的: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论文摘要:我们在研究教育目的时要注意思维方式的变换。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学校开展的各种现实活动,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现实活动具体指学校组织的各种实践及交往。现实活动中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权利的人。  论文关键词:教育目的;现实活动;主体  教育目的是我们判断学生发展水平和学校办学质量的依据,设计科学合理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在我国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中,改革主题一个个轮番转换,效果却不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的教育目的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我

2、们有必要认真研究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一  在教育史上,教育家对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做出了多种回答。柏拉图(Plato)提出教育应培养哲学家;昆体良(M.F.Quintilianus)认为教育要训练出雄辩家;洛克(J.Locke)主张教育应造就举止优雅、精明能干的绅士;卢梭(J.J.Rousseau)指出教育要培养资产阶级所需要的自然人。杜威(J.Dewey)强调培养会做的“经验人”。这些都是教育家对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的回答。在我国,195

3、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针对当时青年学生政治觉悟淡薄、歧视劳动的两种倾向,提出了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3年,国家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建设者”比“劳动者”的定位要宽泛一些。但两者依据的都是一种培养“工作人”的社会本位

4、论。实际上,人除了工作,更多的时间是在生活,生活与工作密切相关,放弃生活的教育是一种片面的教育。同时,把社会本位论作为提出教育目的的惟一出发点也有失偏颇。适应社会与超越社会,社会化与个性化都是教育必须重视的使命。  “将活动的主体作为教育的目的近年来引起了一些教育理论家的注意。”王道俊、郭文安同志在1990年就指出:教育“以培育人的主体性为最高任务,并以此为区别于其它社会现象的根本特点。”王道俊同志在1996年进一步为“主体教育论”呐喊,把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最高任务上升到教育目的的高度,并指出:“

5、主体教育论立足于人的社会实践,把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发展看作全部教育活动的基础,把培养受教育者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看作教育的中心主题和最高目的,把追求人的解放和社会解放看作教育的最高理想和终极关怀。  在教育目的上,注重培养受教育者个性素质的主体性品质,使受教育者正确认识外界、认识自身、认识自身与外界的关系,明确自己的历史地位和人生意义,形成实现历史责任和人生理想的价值目标和实践能力,成为既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社会的活动的主体。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成为一种培养社会历史主体的活动。”在这段论述中,主体

6、被具体化为历史、认识、自身发展三种活动的主体,而不是以前所强调的抽象主体,这为研究教育目的凿开了一条路。  扈中平同志从分析教育的基本矛盾、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主体地位两个方面做了进一步论证:“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把人培养成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他之所以用“历史”二字,除了王道俊同志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等解释以外,还因为马克思的有关论述。马克思有一句名言,“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人既创造着社会,又是社会各种关系的产物,“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以上这些关

7、系的产物。”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是受动和主动的统一体,主动性是人的重要属性,人是万物之灵,是历史的创造者,从事社会历史活动的人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马克思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战斗’!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奋斗的,不是‘历史’,而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总之,教育应该把人作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来培养,这是由

8、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价值所决定的。从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这一角度来理解教育的最高目的,这就使教育肩负着历史的使命。我们可以把教育在多大程度上弘扬了人的主体性,作为评判教育的一项根本价值标准。  陈佑清同志在《从认识主体到实践主体》一文中又把活动主体上升为实践主体,认为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教育目的不应是停留在培养认识主体上,而应是培养实践主体。实践主体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主体两种形态。从我国教育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教育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为认识和改造人类精神文化的精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