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册9月联考检测试题

高三语文上册9月联考检测试题

ID:10312521

大小:102.04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06

高三语文上册9月联考检测试题_第1页
高三语文上册9月联考检测试题_第2页
高三语文上册9月联考检测试题_第3页
高三语文上册9月联考检测试题_第4页
高三语文上册9月联考检测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上册9月联考检测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玉林高中、南宁二中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一、(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洞穴(xuè)迥(jiǒng)然霁(jì)月追溯(shuò)枯槁(gǎo)B.伉(kàng)俪溘(kè)然福祉(zǐ)嗜(Shì)好奇葩(bā)C.鹤唳(lì)赢(léi)弱马厩(jiù)谲(jué)诈辟(bì)邪D.厮(sī)杀与(yǔ)会忖(cǔn)度堵塞(sāi)挑衅(xìn)2.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叶键英最大的梦想就是把“新干线”打造成与“美国联合包裹快递”以及“美国联邦快递”等量齐观的国际品牌,为在美国打拼的华人争光。B

2、.从一介书生到“晚清第一重臣”,其中有大动荡时代特有的风云际会,更有李鸿章本人的通权达变、审时度势。C.做人要正派,要品行端正,你这样到处刺探他人隐私是不道德的,古人不是也说过要目不窥园吗?D.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又与“”巧妙组合,两者交相辉映,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博览会的强烈愿望。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超过130位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出席了气候变化大会,这在联合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所有这些领导人都承诺应对气候变化,要采取行动的意愿。B.全长约50公里,跨海逾3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将建6公里长的海底隧道,施工难度世

3、界第一,建成后寿命长达1可抗击八级地震。C.对缺煤少油而言,地处南方的广西发展低碳经济,是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弯道超越的重要途径。D.西南五省近日抓住自然降雨机会实施了我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工增雨作业,人工增雨效果明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相关部门表示今后还将抓住机会扩大人工增雨规模。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通向西方的贸易通道,从西安出发,经新疆的南路和北路,到达中亚、,西亚各国,再由这些国家转道至欧洲。,。,。,,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香药之路。①中国商人将中国丝绸、陶瓷、

4、香料、茶叶,漆器等物产运往欧洲②与茫茫沙海、驼铃叮当的陆上丝绸之路一样③其路线是由广东、福建沿海港口如发,经中国南海,至波斯湾、红海④史型记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在中国秦汉时期便已出现,到唐宋时期最为鼎盛⑤而欧洲商人则带来毛织品、玻璃器皿、象牙等异域珍品⑥“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又一重要通道A.④⑥②①⑤③B.②⑥④③④⑤C.⑥②④①⑤③D.③④②⑥①⑤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5—7题。(每题3分,共9分)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民主制时期。《礼记·礼运》描述当时情形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里的

5、“选贤与能”即当时自然而然形成的选拔公职人员的规程。中国古代尧、舜、禹“禅让”的传说,具体反映了当时选拔人才的情况。夏商以来,开始了“家天下”。(《礼记·礼运》记述当时“大人世及(即宫位世代相传)以为礼”。《尚书·盘庚》云“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可以证明这一点。这种官吏“世及”的制度,即世官制。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那些担任王重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世代垄断官职。春秋时,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到了战国,社会变革更加剧烈。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

6、的确立,惟功惟贤的新选官制度逐步建立起来,世官制时代终告结束。秦汉是我国古代出现的空前的大一统时期。为了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统治者在选官方面创立了察举制。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汉武帝以后,此制逐渐向规范化发展。东汉未,由于“天下兴兵,衣冠世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通典·选举二》),故魏王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中正制。这实际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其具体做法就是各州郡县的地方长官,将本地的人才按照丸种不同的等级推荐上来,政府据此授以官职。应该看到,九品中正立制之初,

7、具有选贤用意,但不久即被门阀势力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隋唐之后,九品中正制遂为新兴的科举制所取代。所谓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它的基本特点;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就是说白了能否释褐为官要凭考试成绩。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明清时期,科举制达到了极盛。作为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科举与学校教育的完全合流。学校储才以应科目,而科举必由学校。这种“学校一科举”培养选拔人才的模式,从当时世界范围来看,无疑是十分先进的。但由于明清两代的科举完全笼罩在封建文化专制主义之下,加上八股文内容空虚,形式呆板,所以科举制也开始走向没落。19,清政府

8、举行了最后的一次科举考试,从此,实行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