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8

高三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8

ID:10312911

大小:191.06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7-06

高三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8_第1页
高三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8_第2页
高三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8_第3页
高三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8_第4页
高三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8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上册期中测试题8》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忻州一中-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题高三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6题、第Ⅱ卷13—15题为单项选择题。第11题和第12题选做其一。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注意事项:1.考生答卷前务必用蓝、黑色墨水笔或圆珠笔将姓名、考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上,并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规定位置涂黑自己的考号和考试科目。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涂黑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3.交卷时只交试卷和机读卡,不交试题,答案写在试题上的无效。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

2、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  汶川特大地震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灾难发生以后,全国人民捐赠热情如潮。“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灾难袭来,13亿人与灾区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再次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的胸怀、坚毅的精神。这次灾难将中国的平民慈善推向高潮。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慈善,似乎是“达官贵人”们的事。确实,慈善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可是,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尽管有人捐赠5000万元,但也有乞讨老人把讨来的零钱换成整钱

3、捐了105元,还有更多的人自发地从全国各地赶往灾区做志愿者,认领孤儿的热线电话也被打爆……可见,慈善并不是富人的专利。民政部救济司司长王振耀曾说:“中国人的风尚,为何不能用金钱表现?平民慈善不开发,中国的慈善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平民的慈善,是最可贵的慈善。每增加1块钱的慈善支出,对于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来说,它的边际效用是不一样的。一个家产只有100块钱的穷人,如果他能捐出1%,他就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而一个有数百亿资产的大富翁,即使捐出了一半,谁敢说他就一定比那个穷人更有爱心呢?从理性角度来看,一个乞丐是绝对

4、不会去施舍的;相同的道理,也只有充分盈余的人才会有能力在经济上去帮助别人。但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慈善作为一种以爱心为基础的道德事业,尽管受经济规律影响,但同样与社会和道德风尚紧密相连。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上有不少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行为。可是,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通过慈善救助,营造出了一种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显然,从个体来讲,平民捐助的钱并不多,但是,平民慈善超越了施舍和恩赐的狭隘含义,而具有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内涵。“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它让我

5、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积极、阳光的一面,也看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时代的来临,老百姓的可支配能力越来越高。广大老百姓参与慈善救助活动,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理性的财富观念。卡耐基说:“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西方人乐善好施源于理性的财富观和基督文明的价值观。在我国,传统的儒家学说认为,义是人的立身之本,精神追求应重于物质追求。不散不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正所谓“行善积德”,对个人而言,这也算是一种价值体现和精神满足了。1.下列各项中,不是“平民慈善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的依据的一

6、项是A.“平民慈善”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积极、阳光的一面。通过慈善救助,营造出一种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B.“平民慈善”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即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高尚思想品质。C.“平民慈善”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们理性的财富观念。D.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时代的来临,老百姓的可支配能力越来越高。2.下列各选项是对文中“穷人”与“富人”慈善作的比较说明,错误的一项是A.穷人的慈善与富人的慈善其边际效用不一样。B.富人的慈善比穷人的慈善意义更重大,是社会风尚的一面镜子。C.穷人的慈

7、善超越了施舍和恩赐的狭隘含义,体现出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新内涵。D.不能因为富人的捐助比穷人的多,就说明他们的慈善意义重大,更能体现出爱的价值。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慈善是一种以爱心为基础的道德事业,与社会和道德风尚紧密相连。B.不开发平民慈善,中国的慈善只能走向消极,并将成为一句空话。C.中国平民越来越多地参与慈善活动,这反映出中国人越来越理性的财富观念。D.卡耐基认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西方人的乐善好施体现出其理性的财富观和基督文明的价值观。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4—6

8、题每题3分,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