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的主体性原则何以称为科学主体性原则

关于马克思的主体性原则何以称为科学主体性原则

ID:10313752

大小:5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6

关于马克思的主体性原则何以称为科学主体性原则  _第1页
关于马克思的主体性原则何以称为科学主体性原则  _第2页
关于马克思的主体性原则何以称为科学主体性原则  _第3页
关于马克思的主体性原则何以称为科学主体性原则  _第4页
关于马克思的主体性原则何以称为科学主体性原则  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马克思的主体性原则何以称为科学主体性原则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于马克思的主体性原则何以称为科学主体性原则[论文关键词]主体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科学概念  [论文摘要]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主体性原则的内涵及其适用范围、宗旨,使其成为科学的主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体性原则的科学内容配以“科学主体性原则”的概念形式。名实相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马克思的主体性原则何以可以称为科学主体性原则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下简称《提纲》)第1条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

2、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所谓“从客体的形式去理解”,指的是近代以来培根之后的唯物主义,其主要代表是霍布斯。这种客体的唯物主义把客体事物看作与主体活动无关的“自在自然”,看不到主体的实践活动对客体事物的作用和影响。所谓“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指的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这种直观的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作消极的照镜子式的反应,看不到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作用。以上两种形式的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撇开人或人的能动性,仅就自然界本身来研究自然界,要么见物不见人,要么人

3、被动适应物。  与此相反,马克思主张和强调“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就是要看到主体在认识和实践中的能动作用。马克思把“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作为其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并看作是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出发去看待和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哲学原则,就是主体性原则。  进一步解读《提纲》,我们看到:在“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的表述之前,是对对象、现实和感性,必须“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感性的人的活动”就是实践。《提纲》最主要的贡献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马

4、克思把“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放在“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之前,把“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和“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放在一起,一方面,内在地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科学实践观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实践性原则,也就是主体以实践为基础,去处理主客体关系的原则。另一方面,内在地表明实践性原则与主体性原则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主体性原则以实践性原则为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就无所谓主体性,但实践性原则也离不开主体性原则,实践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相对于客体,主体总是处于主客体关系的能动方面。在《提

5、纲》的第1条,马克思肯定了主体能动性被唯心主义发展了这合理进步的一面,但又立刻批判了它的错误一面即“抽象地发展了”。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即实践活动的。而旧唯物主义既不了解主体能动性,也同样不了解实践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在这里,马克思把“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和“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结合在一起,在哲学史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使主体性原则与科学实践观、主体性原则与实践性原则辩证地统一起来。《提纲》的最后,马克思指明了新唯物主义的历史使命是“改变世界”,而“改变世界”这一革命的实

6、践活动的目标指向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即共产主义社会,因此,这就是新唯物主义主体性原则的历史使命和目标指向。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坚守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在《提纲》的开端,马克思要求“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的对象,就是“对象、现实、感性”。“对象、现实、感性”是马克思借用的费尔巴哈的术语,都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存在物,即客观事物。客观事物具有客观实在性,内在地包含了对与之相对应的主体、沟通主客体的桥梁即实践要遵循客观性原则的必然要求。客观性原则是承认并重视客体的客观实在及

7、其固有规律,以及对主体制约作用的原则,它强调客体对主体的独立性和不依赖性,主体对客体的受动性、受制约性和受束缚性。  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体性原则以客观性原则为前提,主体、客体、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工具、认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如果离开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就会变成主观随意性。但是在认识论领域里,客观性原则也离不开主体性原则,认识客体的客观性,也是对主体的主体性而言的。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统一,主要表现为这两个原则都是主体实践、认识活动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主体在实践、认识活动中,既要遵循客观性原则,也要

8、遵循主体性原则。  综合以上分析,马克思所要确立的主体性原则,就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把握和改造客体的原则;马克思所要确立的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之间是密不可分、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关系,离开了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将失去立场和基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