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

ID:10322613

大小:5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6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  _第1页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  _第2页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  _第3页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  _第4页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  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论文关键词:老子 人性观知识观 教育主张  论文摘要: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教育思想极其丰富且富有辩证性,是中国教育思想的一大渊源.身为名师,老子有自己区别于儒家的教育主张.他在自己独特的人性观知识观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教育思想,对当代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家.纵观道家思想,其核心是老子创立的“道”、“无为”的哲学体系.提到老子,世人一般把他看成是“消极遁世”的哲学家,很少提到他的教育思想。实际上,老子的“无为”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不违背事物自然而然的规律,以“

2、无为”达到“有为”,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根据“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原则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教育主张,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其出色的教育家。老子的教育思想以“道”为统帅,他所阐释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要求、师道观等具体教育主张都是围绕“道”展开的。老子思想体系中的“道”是蕴含于万物中的事物本然的规律和由此引申出的原则、原理;是无形的,而又实际存在于万物中的万物总法则。老子基于“道”提出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这么说,在中国二千多年的教育史中,真正能弥补儒家思想的不足,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异化,对

3、国民思想性格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并对我国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崭新的,符合人性的社会主义教育给以深刻启发的是老子,是老子的道家教育思想。本文试从老子的人性观知识观入手,对老子的教育思想作粗略的分析,探索道家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一、老子的人性观、知识观(一)老子的“自然人性观”自古以来教育思想家在论述教育与人的关系时,都是以其各自不同的人性观为基础的。老子在论述教育与人的关系时虽未明确提出关于人性的理论,但“有实质的人性观。老子主要是以“复归于朴”的自然人性观为其理论基调的。老子从“道法自然”的理论前提出发,认为宇宙间的自然万物都是自然质朴的,都有其内在的规律。

4、而宇宙有四大,人居其一,人与万物一样,作为天地间的一份子,人的本性应该是素朴的,就如同婴儿般的无知无欲。老子认为人一生下来所具有的天性是最好的,是完美的,最值得人们保护。人的本性是婴儿时期的纯真自然、无知无欲、质朴无华的素朴状态。《老子》一书中多次流露出对婴儿状态的赞美,老子说:“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洲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己。洲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既然人性天生是完美的,那么任何人为的教育都是不必要的,都有可能破坏这种美好的天性。正是基于这样的人性论,老子反对人为的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把老子的教育

5、思想用一句话概述:“反教育的教育。(二)老子的知识观老子对世俗所重视的知识有天然的反感,因为他认为人的知识越多,人失去的淳朴天性就越多,由此引起的欲望也就越大;欲望越大,社会就越发动乱,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在老子看来,随着人的成长,现实生活中的仁义道德、政教礼乐、知识智慧等会使人变得贪婪多欲,为了物质利益拘私舞弊,无恶不作,使人性异化,使婴儿般朴实无华的美好天性丧失殆尽。所以,老子主张回到不要文化,结绳而活的时代。既然反对知识,自然反对知识教育。总之,老子认为知识在人的成长中是不好的、多余的,只能导致人性的丧失。他要人们“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把世俗的知识和

6、欲望一天天的去掉,以维护人们无知无欲的自然本性。二、老子的具体教育主张(一)教育的原则和方法1.“无为自化”的原则  “无为”言教的方面;“自化”言学的方面.老子根据“自然人性论”的总原则,在教育方面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重要性。在教的方面,他要求教师做到“善言无暇滴,善行无辙迹。”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要施不言之教,适时而言,适时而行,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想象力去观察,去体验,去分析,按着自己的本性去充分发挥,达到淳朴、敦厚却又能洞察自然、社会运行规律的境界。2.不言之教,身教重于言

7、教老子提出的“不言之教”是要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和效果。“不言之教”的“不言”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而是少说,多做,身教示范。“不言之教”真正强调的是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以此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可一味说教,而应该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强调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言”: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中主动地、自觉地学习。3.“谋于未发”的预防性原则老子认为“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伴,其微易散。”即是说事

8、物在安稳时容易把持,变故无迹象时容易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