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水率快速测定方法

减水率快速测定方法

ID:10352470

大小:23.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7-06

减水率快速测定方法_第1页
减水率快速测定方法_第2页
资源描述:

《减水率快速测定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本文介绍的快速测定方法  2.1基本原理  本方法通过用不变水量法测定水泥净浆的标准稠度用水量和掺外加剂的水泥净浆标准稠度用水量来计算外加剂的减水率,用调整水量法对掺外加剂的水泥净浆的标准稠度用水量进行校核,从而达到快速测定外加剂减水率的目的,为按GB807621997测定外加剂减水率提供一种简捷、准确的估算依据。  2.2仪器设备  (1)水泥净浆搅拌机。  (2)水泥标准稠度测定仪。  2.3操作步骤  (1)称量水泥500g,倒入净浆搅拌机锅内,准确称取加水量W1,按《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测定方法》(GB1346289)的方法进行拌合,用水量应能使水泥标准

2、稠度控制在28±2mm范围内。  (2)搅拌完毕,测定试锥下沉深度S1,按P=33.4-0.185s计算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P1。  (3)按外加剂的推荐掺量准确称取外加剂、水泥500g及2.3(1)中的加水量,按GB1346-89的方法进行拌和。若采用先掺法,外加剂应与水泥一同加入;若采用同掺法,外加剂应预先溶解成溶液,与水一同加入,若采用滞水法;外加剂应滞后于水1~3min加入。再慢速搅拌2min,快速搅拌2min。  (4)搅拌完毕,测定试锥下沉深度S2,按[2.3(2)]中公式计算掺外加剂的水泥净浆标准稠度用水量P2。  (5)外加剂的减水率WR1=(P1-P2/P1)

3、×100?试验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6)按测定的外加剂减水率计算掺外加剂的500g水泥的实际用水量,重复步骤(3)(4),记下此时的用水量W2,所得的结果应能使标准稠度用水量控制在28±2m范围内。若标准稠度用水量小于28±2mm,应适量加水。  (7)外加剂的实际减水率  WR=(W1-W2/W1)×100  2.4本方法的优点  (1)试验直观性强,工作量小,测定结果迅速,当外加剂对水泥不适应的时候,应用本方法可大大降低劳动强度。  (2)本方法特别适用于外加剂的选择试验及外加剂掺量试验,外加剂掺加方法试验。  (3)本方法也可推广应用于测定外加剂的抗压强度比,凝结

4、时间差。  2.5应用本方法注意事项  (1)由于测定水泥标准稠度的W/C,一般在0.26~0.28之间,与实际生产中混凝土的W/C在0.4~0.6之间有一定差别,对于某些掺混合材的水泥的测定结果有较大误差。因为水泥中的非活性组分在W/C=0.5左右时,能敏感显示出来,同时在此水灰比范围内,也符合水泥在混凝土中的使用实际。  (2)本方法由于没有考虑砂石的吸水率,在进行混凝土试拌时,其减水率应降低1~2%。  (3)若外加剂减水率超过15%,可预先扣减15%加水量,再按2.3(3)步骤进行试验。将测得的WR加上15%,即为外加剂的减水率,这样做可以减小试验误差。  2.6几组对

5、比试验结果(表1)  表1两种试验方法结果比较  外加剂品种FDN2YNBBY2FDN木钙FDN3000  GB8076测定结果(%)18.024.121.012.29.920.2  本方法测定结果(%)17.225.020.010.510.518.9  相对误差(%)4.43.74.813.96.16.4  从表1可以看出,用本方法测得的结果和用GB8076测得的结果相对误差大都在5%以内,个别外加剂由于减水率太小,故误差较大。当误差>10%时,可以认为外加剂对水泥可能存在适应性问题。  3结语  (1)本方法和GB8076测得的外加剂减水率结果误差一般在5%以内。  (2)

6、当外加剂对水泥不适应或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较大时用此法可以快速得出结论,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3)当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快时,用本方法和GB8076的方法都不能准确测定外加剂的减水率,此时应更换水泥或更换外加剂。  (4)本方法对工程选用外加剂品种、掺量、掺加方法,不失为一种快速简捷的方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