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性骚扰立法研究(二)

中国反性骚扰立法研究(二)

ID:10381348

大小:6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6

中国反性骚扰立法研究(二)  _第1页
中国反性骚扰立法研究(二)  _第2页
中国反性骚扰立法研究(二)  _第3页
中国反性骚扰立法研究(二)  _第4页
中国反性骚扰立法研究(二)  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反性骚扰立法研究(二)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反性骚扰立法研究(二)【关键词】性骚扰;性别歧视;民事侵权;人格权;立法【正文】  第一节性骚扰:从道德调整到法律调整  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性骚扰的概念,但性骚扰这个名词为中国人所熟知,是从克林顿性骚扰案件开始。在上世纪90年代初,性骚扰在中国就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可首次被收入新版《辞海》是1999年。《辞海》给性骚扰下的定义是:性骚扰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于美国的用语,指在存在不平等权利关系背景条件下,社会地位较高者利用权利向社会地位较低者强行提出性的要求,从而使后者感到不安的行为,是性别歧视的一种表现。这个定义将性骚扰定义为权利骚扰、性别歧视,一开始就受到质疑,武汉大学医

2、学院副教授廖皓磊曾两次着文批驳。[28]但这不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甚至谈不上是社会学概念,我们无须过多的责难。  1999年3月4日,陈癸尊等人大代表向人大提交了《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性骚扰法〉的议案》,性骚扰问题才“浮出水面”,纳入法律视野。但当时的公众认为,性骚扰是“大惊小怪、是某些女性的过敏反应、是不检点作风,是开放的女性自取其辱、缺乏幽默感”等等,人们对生活中最常见的语言上的骚扰、舞场上的骚扰和闹婚中性骚扰习以为常,许多人并不认为这是性骚扰行为。[29]当时,在一般人看来,性骚扰是与“耍流氓”差不多的行为,在新刑法取消流氓罪后,找遍法律条文也找不出有关性骚扰方面的规定,当时有关

3、性骚扰的报道多与名人有关,属于报上的花边新闻,中国有没有性骚扰,什么样的行为属于性骚扰,谁也说不清楚。  性骚扰在中国作为热门话题,固然与媒体的过多宣传有关,更与法律层面的真空有关。1979年的《刑法》有一个口袋罪——流氓罪,这个罪名曾经受到批判,但它对那些有流氓行为的人确实能起到威慑作用,曾经有大量在公共汽车上调戏妇女被判刑的报道,也有在公安局大院厕所偷看女警员上厕所被判刑三年的报道,严格地讲,这些行为不一定是法律意义上的性骚扰,但很多公共场所较为严重的性骚扰行为可以装进这个口袋,对加害人构成一种威慑,尽管“流氓罪”违背罪刑法定原则,但它对公共场所的性骚扰行为的确能起到震慑作用。新《刑法》

4、取消了这个罪名。法律之剑只可能在哪些骚扰者强奸、侮辱、猥亵他人,并且达到犯罪的程度才会落在他们的头上。  流氓罪的取消使公共场所性骚扰行为失去法律规范,更使工作场所和其他隐蔽场所的性骚扰行为无法规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性骚扰可能是终日不断的肮脏的话语、下流动作,这些言语或行为够不上犯罪,不发生在公共场所,甚至够不上“流氓”行为,无法给予治安处罚。再者,刑法和行政法规侧重于维护社会的正义与公平,就算给骚扰者处以刑罚或治安处罚,给受害者造成的伤害又如何补偿呢?几十年来,中国人习惯于把“流氓”的帽子戴在哪些对女性不尊重的人的头上,可一直到二OO一年以前,还没有哪个中国人被戴上性骚扰这顶“高帽”。  

5、2001年,西安童女士勇敢地起诉男上司性骚扰,才拉开了中国妇女反性骚扰的大幕。首例性骚扰案使中国的性骚扰问题从水底浮出水面,性骚扰不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法律问题。[30]一石击起千层浪,自从有了首例性骚扰案,性骚扰就不再仅仅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成为百姓关心的时事。各大媒体和网站纷纷报道案情进展并发表评论,尽管童女士最终败诉,但性骚扰毕竟纳入法律视野,性骚扰仍然成为2002年百姓关注的十大法律热点问题之一。  2003年,武汉女教师性骚扰案胜诉,此案被媒体称为“全国首例性骚扰胜诉案”,引来全国上下一片欢呼,有媒体称此案胜诉的意义重大[31],也有人认为此案胜诉只能说明一个个案,并不能代表

6、无数“性骚扰”案件的法律走向。还有很多难题仍然存在。[32]此案胜诉的意义在于,对于不尊重女性的行为,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也是一个法律问题,加害人在受到道德谴责同时也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性骚扰终于从道德范畴走向法律调整。  第二节性骚扰案所面临的“三难”  武汉性骚扰案的胜诉使大众关注性骚扰现象,但并没有像媒体预料的那样,会有大量女性因此走上法庭,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什么原因让女性在遭遇性骚扰时选择沉默,不拿起法律武器?笔者认为:是因为性骚扰案件目前面临“三难”。[33]  (一)立案难  把某某民事侵权案件称作“性骚扰案”是媒体或大众的一种习惯叫法,法律上没有性骚扰这个概念。民事

7、案件要想进入司法程序,必须有一个案由。所谓案由,可以理解为案件的性质、由来或者内容提要。诉讼过程中各种法律文书如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调解书都要写明案由,案由不只是在审判阶段才确定,法院接受当事人起诉状时就应明确案件的案由。案由既是案件内容的提要,又是案件类型划分的标志,同时它也是案件反映的法律关系性质的体现,名不正则言不顺,性骚扰案的案由是什么?媒体报道:北京雷蔓性骚扰案诉状中并没有性骚扰字眼,武汉女教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