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对网络交流的意义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对网络交流的意义

ID:10391277

大小:5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6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对网络交流的意义  _第1页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对网络交流的意义  _第2页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对网络交流的意义  _第3页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对网络交流的意义  _第4页
资源描述: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对网络交流的意义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对网络交流的意义[论文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生活世界公共领域网络交流指导  [论文摘要]哈贝马斯在关于交往行动的理论中,着重探讨了现代社会交往的合理化和公共领域的建构途径问题,分析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方式和人类理性实践性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改变生活世界的学术主张。这种现代交往观念有助于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寻求最现实、最合理的社会行动形式,并对建立网络公共空间、实现网络行动的合理化、强化网络语言的语用价值以及网人的主体性和道德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哈贝马斯作为一位成就卓著的西方哲学家,在他近半个世纪的学

2、术生涯中,继承了由霍克海默开创的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传统,集当代西方各派思想之大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与反理性传统的多数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迥然不同的是,哈贝马斯坚持一种批判的现代主义立场,在交往理性的基点上提出了“交往行动理论”。这与其说是他思想发展轨迹上的“语言学转向”,不如说是重申现代性的一种努力。本文就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的实质及其对信息时代网络交流的现实意义,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社会交往与交往行动的合理化  众所周知,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社会交流乃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抑或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具体说来,在人类主

3、体社会交往或社会互动过程中,总是伴随着实践活动而进行的。质言之,人类主体在交往中形成了主体间或主体际关系并由此衍生出了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  如果说社会交往的实践性不容怀疑的话,那么,人类活动的类型大体也就被确定为生产与交往两个方面。生产和交往都是主体的实践活动,二者的区别在于,生产是主体的活动,交往则是主体间的活动。就交往而言,则可分为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两种。与马克思、恩格斯不同的是,哈贝马斯认为分工的进一步扩大是生产和交往分离的主要原因,而认为来自于下面的“合理化”力量才是社会交往形式的基础。这正是哈贝马斯在抽象的劳动和相互作用的概念中重

4、点阐述的。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归依于现代性的沃土,以追求中间理论路径,即:既要走出主体哲学的老路,但又避免滑入虚无的后现代的理论。为此,哈贝马斯在《交往行动理论》一书的第一卷中,主要借助马克斯·韦伯、卢卡奇和阿多尔诺等的理论资源,论证了所谓“行动的合理性和社会合理化”的命题,从而最终构建出“交往理性”学说。  何谓交往行动?交往行动,即交往行为,就是指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与“工具行为”相对的一种现代人的行为。它大致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两个以上主体之间产生的涉及人与人关系的行为;二是以符号或语言为媒介的行为;三是必须以社会规范来作为自己

5、准则的行为;四是通过交流以求达到人们之间的相互沟通的行为。简言之,哈贝马斯所倡导的交往行动是以“理解“为目的的行为。他认为,人类奋斗的目标不是使“工具行为”而是使“交往行为”合理化,“交往行为”合理化的社会就是理想的目标。  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思想中,事实上蕴涵了黑格尔式的理性反思的意味,这是由交往规则而导致的合理化力量。这里,我们发现交往理性概念包含三个层面:第一,认识主体与事件的或事实的世界关系;第二,在一个行为社会世界中,处于互动中的实践主体与其他主体的关系;第三,一个成熟而痛苦的主体与其自身的内在本质、自身的主体性、他者的主体性的

6、关系[1]。交往合理性或交往理性不是简单地存在于一种主体、或者一种体系的状态上,而是参与所应该维持的东西的结构化。受康德哲学体系建构的方式影响,哈贝马斯认为,交往理性的理论应包括认识工具道德和审美理性等三种形式。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学术立场。而更不现实的是,他仅仅凭借上述经验性和主观性的立场就得出了社会现代化就是社会合理化的结论。  二、生活世界与主体的道德认同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分为两部分,即行动理论与社会理论。而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与“交往行动”相关联,是指建立良好的对话和交往的环境。在交往行动中,主体同时与客观

7、世界和主观世界发生联系,并相应地服从真理性、正确性与真诚性三种特质。不过,这种交往行动不是抽象进行的,而是一个与语言、文化的符号世界互动的过程。因此,语言和文化是构成生活世界的基本因素[3](P175)。  在哈贝马斯看来,生活世界的结构和语言世界的结构之间是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交往行动的参与者总是在生活世界的界域内行动,而不能游离于其外。他指出:“交往行动者不可能走出其生活世界境域。他们本身作为阐述者凭借言语行为属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似乎是言语者和听者在其中相遇的先验场所;在其中,他们能够交互地提出要求,以致他们的表达与社会主客观世界相协调;

8、在其中,他们能够批判和证实这些有效性要求,排除他们的不一致并取得认同。”[3](P194)这就是说,行为参与者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上做出他们对行为环境的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