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思想大潮中的泰州学派美学

宋明思想大潮中的泰州学派美学

ID:10394222

大小:67.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06

宋明思想大潮中的泰州学派美学  _第1页
宋明思想大潮中的泰州学派美学  _第2页
宋明思想大潮中的泰州学派美学  _第3页
宋明思想大潮中的泰州学派美学  _第4页
宋明思想大潮中的泰州学派美学  _第5页
资源描述:

《宋明思想大潮中的泰州学派美学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宋明思想大潮中的泰州学派美学  [摘要]宋明理学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再到泰州学派,经历了从“理本论”到“心本论”再到“身本论”的转变。泰州学派的崛起,既对王阳明心学起到传播推广的作用,又导致了王阳明心学的最终解体。泰州学派的开山始祖王艮的学说思想大多取源于王阳明心学并有新的发挥。凸显了一种平民性、民间性的价值取向。王艮的美学思想贯穿着平民主义精神,进而铸成一种平民主义美学。而王艮诸弟子之学理正是王艮平民主义美学的逻辑发展。这就是:一旦承认人的天性的合理性。也就得承认“人欲”的合理性;一旦承认“性”、“理”一体的本体性,也就得承认“人欲”的本体性。就此而言,明中叶以后波澜壮阔的启

2、蒙文艺思潮中蔚成风气的平民化审蔓倾向和审美趣味,分明是王艮倡导的平民主义美学的一种必然延伸。  [关键词]宋明理学思想大潮泰州学派平民主义美学  一、宋明理学的重大转折    在中国思想史上,明中叶是比较热闹的一段。其间宋明理学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从程朱理学走向陆王心学,在哲学上则是从理本论走向了心本论。  程颢、程颐、朱熹持理本论,以“天理”为宇宙本体,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从“天理”中派生出来,如二程说:“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这个“天理”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始无终的,在天地产生之前它就有了,在天地消亡之后它仍存在。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

3、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可见,程、朱所说“天理”颇似于黑格尔所说的“理念”。在程、朱看来。“天理”即伦理道德,它是先验的、既定的,天理流行,伦理道德无往而不在,二程说:“人伦者,天理也。”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熹又将理称为“太极”,他认为,天道、四时、人道之中皆有太极:“以天道言之。为元亨利贞;以四时言之,为春夏秋冬;以人道言之,为仁义礼智。”既然如此,那

4、么天理与人心便不能判然分开,心是理,理是心,理与心一,心与理一。程颢说:“心是理,理是心”,“理与心一”。从而人心之动即天理之行,自然合乎伦理道德,朱熹说:“性即理也,在心唤作性。在事唤作理。”“事亲之诚,以明事天之道。”值得注意的是。程、朱的观点也不是铁板一块、毫无龃龉之处,如在理归于心还是心归于理的问题上,二程便存在分歧,程颢主张理归于心,一再强调“万物皆备于我”,他说:“万物皆备于我’,不独人尔,物皆然,都自这里出去。”程颐则主张心归于理:“观物理,于察己之理明,则无往而不识矣。”可见,程颐倾向于理本论,进而延伸出朱熹的理学观念;程颞则开始倾向于心本论,进而开启了陆九渊、

5、王阳明的心学观念。  陆九渊、王阳明转而持心本论。陆、王也谈理,所谓“塞天地一理耳”,“天理只是一个”。但他们所说的“理”只不过是“心”的代名词而已。陆九渊宣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说:“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可见陆、王不是将宇宙本体归于天理,而是归于人心。陆、王也讲“心即理”,但与程、朱迥异其趣。陆九渊所说“心即理”有两层含义,一是心为天理之所寓:“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二是心为天理之所从出:“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王阳明从陆氏心学又向前发展了,一是着力发挥心为理之所从出之义,二是

6、更多运用排除法阐发心外无理之义。他说:“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夫物理不外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他还将人不学而能、不虑而得的本心称为“良知”,认为良知即天理,天地之间万事万物之理都是从良知中抽绎出来:“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在陆、王看来,天理惟一,而人心即天理,那么,此心此理便是普天下皆然的,既为古今之人所同具,亦为四海之人所共有,即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而忠孝节义之类伦理道德即发自这普天下相同相通的人心,因而本无少缺、不假外求,人人都能自然而又自觉地遵从和践行。陆九渊说:“收拾精

7、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缺?当恻隐时自然恻隐。当羞恶时自然羞恶,当宽裕温柔时自然宽裕温柔,当发强刚毅时自然发强刚毅。”王阳明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可见与程、朱恰成对照,陆、王推崇的“心”与康德所说的“先验共通感”十分相似。  质言之,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在总体上是从理本论转向心本论,其中又包含两个方面的转折,一是从伦理的本体化转向心理的本体化;二是从心理的伦理化转向伦理的心理化。程、朱是将伦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