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变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ID:10411848

大小:53.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6

变形测量技术设计书_第1页
变形测量技术设计书_第2页
变形测量技术设计书_第3页
变形测量技术设计书_第4页
变形测量技术设计书_第5页
资源描述:

《变形测量技术设计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建筑物变形监测设计书测量3133班三组李迪岳鹏飞薛敏刚赵磊磊李成金祥段小勇目录1概述12作业依据13基本规定13.1作业基准13.2技术要求14采用仪器设备及软件15变形控制测量15.1平面控制测量15.2高程控制测量26建筑变形测量36.1监测项目及周期36.3沉降观测36.4数据处理分析47施工组织48提交成果资料41概述为了满足渭南市环境监控中心的工程施工要求,对该工程的基坑开挖进行建筑变形测量,包括沉降观测和位移观测。2作业依据1、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2、JGJ8-2007建筑变形测量规范3、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4、GB/T12

2、898-2009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3基本规定3.1作业基准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3.2技术要求建筑变形测量的级别为二级,沉降观测的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5mm,位移观测的观测点坐标中误差为±3.0mm。4采用仪器设备及软件1、索佳NET05型全站仪1台2、天宝电子水准仪DiNi031台3、南方测绘平差易20051套5变形控制测量5.1平面控制测量1、平面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⑴4位移观测的基准点(含方位定向点)不少于3个,基准点、工作基点应便于检核;⑵GPS控制点还应满足:a.应便于安置接收设备;b.视场内障碍物高

3、度角小于15°;c.远离无线电发射源、高压线、大面积的水域等。5.2高程控制测量1、沉降观测的高程基准点不少于3个,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形成闭合环或形成有符合路线构成的结点网。2、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⑴高程基准点应选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⑵高程基准点、工作基点之间宜便于进行水准测量。3、高程基准点和工作基点标石、标志的选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高程基准点的标石按照点位的不同要求,标石形式采用《建筑变形测量规范》附录A执行。4、高程控制测量采用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采用的观测方式为二级的单程双测站。5、水准观测的技术要求:表1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

4、后视距差和视线高(m)级别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差累积视线高度二级≤50≤2.0≤3.0≤0.3表2水准观测的限差(mm)级别基辅分划读数之差基辅分划所测高差之差往返较差及符合或环线闭合差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较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二级0.50.7≤1.0≤0.7≤1.546、水准仪的i角不得大于20″,在开始一周内每天进行i角的检校,若i角比较稳定,以后每隔15天检校1次。7、每测段往测与返测的测站数均应为偶数,否则应加入标尺零点差改正。8、高程控制测量的数据处理采用南方测绘的平差易2005。6建筑变形测量6.1监测项目及周期监测项目包括: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周边建筑物变形、

5、地表裂缝和主体工程施工期间的沉降位移。同时对场内地下水位进行监测。监测频率根据施工进度及天气情况确定。初期及基坑开挖完成前不少于1次/天,特殊天气条件下(暴雨、爆破等)应加密监测密度。变形速率异常应加大监测频度;当边坡顶部最大位移超过基坑开挖深度的3‰,或位移速率连续三日大于3mm/天,应进行监测报警。沉降位移观测:主体工程施工期间,建筑物每加一层观测一次,内部墙体每加载一层观测一次,竣工后每月观测一次至竣工后一年。建筑变形测量的首次观测连续进行两次独立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作为变形测量的初始值。6.2沉降观测1、沉降观测点根据设计图纸并结合实际情况每15~20米处布设一个沉降点。2、沉

6、降观测使用天宝公司的DiNi03型电子水准仪,按照二级的要求进行观测,技术要求同5.2高程控制测量的章节。46.3数据处理分析每期建筑变形观测结束后,应依据观测数据及时进行平差计算和处理,并计算各种变形量。变形观测数据的平差计算采用严密的平差方法和变形监测专用软件。数据处理中数据取位要求见下表:级别高差(mm)角度(″)边长(mm)坐标(mm)高程(mm)沉降值(mm)位移值(mm)二级0.10.10.10.10.10.10.17施工组织为了保证该项目的优质高效施工,成立小组,设组长1人,副组长1人,其中组员5人。8提交成果资料1、变形观测点位分布图2、沉降观测成果表3、时间-荷载-沉降量

7、曲线图4、等沉降曲线图5、水平位移观测成果表6、水平位移曲线图6、仪器检验与校正资料7、变形分析报告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