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流动儿童农村认知状况调查论文

在校流动儿童农村认知状况调查论文

ID:10447370

大小:5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6

在校流动儿童农村认知状况调查论文_第1页
在校流动儿童农村认知状况调查论文_第2页
在校流动儿童农村认知状况调查论文_第3页
在校流动儿童农村认知状况调查论文_第4页
在校流动儿童农村认知状况调查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在校流动儿童农村认知状况调查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在校流动儿童农村认知状况调查论文..毕业摘要本文针对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子女流动于城乡之间这一宏观背号,以北京市某农民工子弟小学为例,对在校流动儿童农村认知现状进行微观社会学研究。研究发现,在校流动儿童在农村身份认知,农村环境认知,农村发展认知等方面已彤成初步认知并在不断完善。文章还对在校流动儿童农村认知的渠道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关键词流动儿童农村身份认知农村环境认知农村发展认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农民工数量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流动儿童数量也急剧增加..毕业,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选择让自己的子女在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读书,

2、涉及流动儿童的一系列问题已引起政府、媒体和学术界的密切关注。与农村相比,这些流动儿童的生活满意度在上升,但是与城市相比较,又存在着一定的落差。但在这种特殊的年龄阶段,在校流动儿童一方面面临着对城市环境的适应,另一方面还面临着对农村环境的适应。对他们来说,任何一个方面的适应出现问题,都可能给他们带来危机。关注在校流动儿童的农村认知状况,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社会适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近而更好地引导和帮助流动儿童,使在校流动儿童个体能够健康发展。日前,针对在校流动儿童对农村认知的微观社会学研究相对比较少。学术界关注比

3、较多的是从宏观上研究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融合状况、困境及对策。例如,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融入过程中受到来自不同群体及环境的“歧视”和排斥,从而陷入社会认同的困境。在小学阶段,由于本地生源较少,公立学校还有接收流动儿童的意愿。到中学阶段,公办学校接收流动儿童的意愿相对较低,所以流动儿童到中学阶段就要面临:是要交更多的钱继续留在城市读书,还是回农村念书。。社会各界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状况及其面临的困境观点普遍相同,有限的争议往往只是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建议。而很少从微观层面去关注在校流动儿童内心的真实感受,尤其是关于在校流动儿童农村认知状况及其农村认知过程中存

4、在的问题的研究甚少。本研究以北京市某农民工子弟小学为例进行调查:以期全方位了解在校流动儿童对农村认知的状况,包括:农村身份认知、农村环境认知、农村发展认知等;并就在校流动儿童农村认知渠道及其制约因素方面进行探对。考虑到在校流动儿童的表达能力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我们将调查对象界定为二到六年级的在校流动儿童,发放问卷208份,共获得有效问卷172份,有效回收率为82.69%。除此之外,还对8位在校流动儿童、4位在皎流动儿童家长、3位班主任、2位学校负责人进行半结构访谈,获得了大量定性资料。一、在校流动儿童的农村认知状况1.农村身份认知:大部分流动儿童意识

5、到自己的农村居民身份,且身份认知具有两面性农村身份认知指的是,在校流动儿童对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下自身农村居民身份的定义与认识。在调查的在校流动儿童中。53,5%的流动儿童明确表示,他们仍然认为农村老家是自己的家乡,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农村居民身份。与以往研究存在差异的是,这些在校流动儿童在农村身份认知过程中,不认为自己的农村身份决定于他们的农村户口,而是因为,“自己的根源在农村,即便是户口迁到城市,自己也仍然是农村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在校流动儿童认识到自己的农村居民身份的同时,他们也渴望别人“能够以一种与城市人平等的目光”去

6、看待他们,反感于别人说自己是农村人。此外,当问及“平时是否会想念农村?”,77.9%的流动儿童回答“是”,他们时不时想念自己的家乡。但是,在表达“自己喜欢农村生活还是城市生活”的时候,除了个别儿童认为“农村自然环境比较好,适宜人生活”或“觉得在北京玩腻了,想同农村生活”外,有65.2%的在校流动儿童选择喜欢在城市生活,并已经逐渐适应了城市生活。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在城市生活,用他们的话说,“能够在一个自己喜欢的环境中生活,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他们一方面较为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农村居民身份,另一方面又徘徊于是否接受自己农村身份的取舍之间。2.农村环境认知:主

7、要停留在自然和经济层面,对社会环境状况了解相对比较少农村环境认知是指,在校流动儿童对不同发展时期农村乡土环境的认知,是其农村认知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这种认知主要包括三个层面:自然环境状况认知、经济环境状况认知和社会环境状况认知。在校流动儿童都或多或少在农村生活过一段时间,他们对农村的了解主要来自进入城市之前或假期回农村生活的经历。而且他们对农村环境的认知也主要集中在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对农村宏观社会环境状况的r解相对较少。在校流动儿童普遍认为农村的自然环境状况要比城市好,“空气清新”、“山清水秀”,更适宜人居住,而且“农村有牛、青蛙等动物,

8、与死气沉沉的城市相比,更有生命力”;在经济环境状况方面,他们普遍认为农村不如城市好,尤其表现在城市经济发展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