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象似性研究的三个阶段

语言象似性研究的三个阶段

ID:10453097

大小:5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6

语言象似性研究的三个阶段_第1页
语言象似性研究的三个阶段_第2页
语言象似性研究的三个阶段_第3页
语言象似性研究的三个阶段_第4页
语言象似性研究的三个阶段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言象似性研究的三个阶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语言象似性研究的三个阶段  语言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当代学术界的焦点。目前,语言象似性研究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其研究领域在不断扩大,研究层面在不断加深。本文拟分三个阶段来介绍语言象似性研究,并展望象似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语言象似性研究形成时期  语言象似性观念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对词与物关系的争辩以及我国先秦哲学家关于名与实的讨论。国外语言学界和哲学界对于语言符号是否具有象似性的激烈探讨从古希腊时期就开始了。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在争论名称与事物之间关系时,出现了唯名论和唯实论两个学派的分歧

2、。唯名论的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人们用来表示事物的名称形式与它们的所指之间不存在内在的联系,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唯实论的代表人物柏拉图则认为,名称和其所表示的事物之间存在一种根本的联系,名称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  柏拉图在其著作《对话录》中,区分了形式与内容的两种关系:一种是由自然决定的,如拟声词、象形字等;另一种关系是由一个语言群体成员约定俗成的。  在中国,语言象似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先秦哲学家的名实之辩.名指思维形式,实指思维的对象。名实之辩即对于名称与事物之间关系的讨论,其主要内容是名称或概念是实在事物的反映还是

3、先天就具有,名称或概念能否正确地反映以及如何反映实在事物。春秋战国时期,名实之辩已经发展成为诸子百家的哲学辩论中心。儒家认为名即语言符号系统,实即社会秩序。道家的老子提出名的相对性问题,指出道常无名.庄子进而主张大道不称,但又认为名者,实之宾也,肯定实对名的决定.墨家强调闻之见之、取实予名,指出现实的世界是基础,语言符号不过是现实世界的反映,现实的情况发生了变化,语言符号自然要发生变化。名家公孙龙的《名实论》指出事物经过人的感官认识,在人脑中形成初步印象,再经过理性思维,以及大量社会实践的检验,逐渐形成称谓物的概念,即名.

4、荀子对先秦诸子的名实之辩做了总结,提出制名以指实,即名称是指称各种事物的,是实在事物的反映。  古希腊唯名论和唯实论两个学派的争辩以及中国先秦哲学家的名实之辩实质上就是一场关于语言符号是否具有象似性的论战。这场论战让语言象似性研究初具雏形,为语言象似性研究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二、语言象似性研究发展时期  19世纪,语言象似性研究进入了发展时期,学者们在著作中阐述、论证象似性,为今后语言象似性研究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836年,德国语言理论家洪堡特在其著作《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阐述了语言象似性

5、,指出语言结构的规律与自然界的规律相似。洪堡特所说的语言结构规律与自然界规律相似,实际上就是指句法象似性.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和符号学的创始人皮尔斯提出符号三分法,充分展示了符号的理据性。符号分为象似符、指示符和象征符三种,其中象似符可进一步分为映象象似、图像象似和隐喻象似。  皮尔斯的符号区分法构成了象似性研究的符号学基础。他首次使用术语icon来指代意义以某种方式相似于所指物本身形式的符号,为人类对于语言符号的研究奠定新的理论基石,更为学术界后来过渡到研究更广层面上的象似性指出了认知研究的新方向。1922年,维特根

6、斯坦提出了语言图像说,进一步阐述了象似性理论。他认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反映着原子事实与原子事实之间的关系;句法关系就表示着现实生活中事实之间的关系。  然而,这一时期语言学界中结构主义盛行,索绪尔的任意说支配着整个语言学界,因此,洪堡特、皮尔斯等人的理论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语言象似性研究繁荣时期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象似性受到国内外许多语言学家的重视。关于语言象似性的出版物和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对于象似性这一理论的关注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语言象似性研究进入了繁荣时期。  (一)国外的语言象似性研究  Jacobs

7、on首先于1965年对语言符号的任意说发起挑战,提出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象似性现象。此后,许多语言学家开始从句式、篇章等层次探讨语言象似性,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象似性国际研讨会及其论文集当中。  1983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开了第一次句法象似性专题大会,会后Haiman主编的论文集IconicityinSyntax于1985年出版。书中论文从不同侧面论述了语言句法中普遍存在的象似性现象,系统地对语言句法中所存在的象似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将语言象似性的研究带入了一个新时期。  1992年在意大利罗马大学开了第二次象似性专题大会,会后R

8、.Simone主编的论文集IconicityinLanguage于1994年出版。论文集从语言学史、符号理论、语言学理论等角度详细论述了语言存在的大量的象似性现象。Simone认为:柏拉图模式(即象似性理论)或许将会占统治地位,这场对任意性的斗争不仅激起了对语言特性的反思,而且也导致了对语言学未来研究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