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几类珐琅佛前供器

避暑山庄几类珐琅佛前供器

ID:10458986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6

避暑山庄几类珐琅佛前供器_第1页
避暑山庄几类珐琅佛前供器_第2页
避暑山庄几类珐琅佛前供器_第3页
避暑山庄几类珐琅佛前供器_第4页
避暑山庄几类珐琅佛前供器_第5页
资源描述:

《避暑山庄几类珐琅佛前供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避暑山庄几类珐琅佛前供器5自古以来,我国北部边疆一直居住着蒙、藏等少数民族游牧部落,他们与中央政权的关系时而对抗,时而友好,时而归附。如何发展与北部少数民族的关系,一直困扰着中原统治者。明朝放弃塞外大修长城以“守边”,但最终丧国。清初统治者吸取历史的教训,顺应时代的潮流,一方面在通往漠北的交通干线上建设宫苑,以为怀柔蒙古、习武绥远之用,另一方面从精神上加以控制,即大兴佛教。清廷不但将北部边疆盛行的藏传佛教定为国教,备加推崇,而且敕封内蒙古的宗教首领章嘉胡图克图为“灌顶普善光慈大国师”,对其恩崇有加,待遇优渥,并使其常驻北京。从清初开始,清廷在东北、蒙古、北京、承德等地陆续修建了许多

2、藏传佛教寺庙,使崇信者在精神上有所皈依。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的57年时间内,清廷在承德避暑山庄的东北部便建立了12座喇嘛寺庙。与此同时,清帝亦在自己驻跸的行宫内设立佛堂,例如在避暑山庄云山胜地楼的西间设佛堂,取名为莲花室,在自己的寝宫——烟波致爽殿的西次间亦设佛堂,供帝后晨昏礼佛所用。清帝不惜人力和物力在全国推崇黄教,目的非常明确:“予之所以为此者,非惟阐扬黄教”,而主要是“绥靖荒芜,柔怀远人”,以达到其“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政治目的。据史料记载,当年仅烟波致爽殿的西次间就供奉大小佛像六十余尊。佛教认为,佛、菩萨都是大功德的圣者,是众生的皈

3、依处,尊重佛、菩萨必须有所表示。为了迎合皇帝、喇嘛以及众僧尼敬佛的心理及礼佛的需要,清廷内务府设立专门的营造司和宫廷造办处,生产了大量佛前供器,陈设在寺庙、佛堂之内。后来承德避暑山庄虽然经历了军阀混战、日军入侵等历史浩劫,但仍保存下来了许多瓷质、铜胎珐琅以及银胎珐琅佛前供器。笔者在此介绍几类避暑山庄博物馆藏珐琅佛前供器,与读者共飨。铜掐丝珐琅炉、瓶、盒三式掐丝珐琅是在铸造或焊接而成的金、铜胎上,焊住金或铜丝片掐成图案,然后填加各色硅酸盐类珐琅料,经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工序制作而成的复合工艺器物。元明两代称为“大食窑”,又称“鬼国窑”、“鬼国嵌”,清内廷称为掐丝珐琅。

4、由于掐丝珐琅初创时只有蓝色,故民间称之为“景泰蓝”,现在虽然各种颜色的制品都已具备,但仍沿用旧名。依其发展沿革及特点,掐丝珐琅可分为元、明、清三期。5这里介绍的炉、瓶、盒三式为清乾隆时期清廷造办处珐琅作制品。炉、瓶、盒三件均以宝石蓝色为基地,双线掐丝,并填加红、白、粉、黄等颜色的珐琅料,饰成各种折枝花纹饰,色彩丰富。此三式为礼佛用具,也用做佛前供器。炉通高18厘米,腹部最大处长17厘米、宽12厘米,由炉盖和炉身两部分组成,均为方胜造型,两部分以子母口相扣合。盖面由两凸起的方台相连而成,方台四周均镂雕云蝠纹,盖顶为一球形纽,纽身通体镂雕缠枝花朵,两侧饰铜鎏金飘带。炉的造型为口沿平折,

5、直颈,折肩,腹部向下斜收,平底,铜鎏金如意四支足。颈、肩、腹三部分均由棱线分割成八个侧面,每面各饰一朵盛开的折枝花,每部分的横截面均为两个互相交叉的菱形。此炉为薰香用具,薰香时,香烟从炉顶的镂空处缥缈而出,给人以神秘、肃穆之感。瓶高14厘米,腹部最大处长6厘米,宽3厘米。造型为方口外撇,束长颈,颈两侧饰简易夔龙双耳,腹部为方胜造型,胫部外撇,方形圈足。瓶内有铜鎏金双箸、一匙。盒通高4、5厘米,最长处为11厘米,最宽处为6、5厘米。盒分上、下两部分,两部分的大小相同、形制相似,以母子口相扣合,亦为方胜造型,盒顶上饰以八个圆形宝球,使整体不显得呆板。盒是用来盛放香料的,香为一块一块的,

6、每块约二三厘米长。薰香时,先用瓶中的双箸将盒中的香料夹至炉中,香料薰成灰后,再用瓶中的小匙将香灰铲出。此三式造型独特、华美,掐丝工艺严紧,珐琅质地细腻洁净,釉面莹润,色调典雅、艳丽,实不多见。银錾胎烧蓝五供5錾胎珐琅是在金属胎的表面,按照图案设计要求描绘纹样轮廓线,然后运用金属錾刻技法,在纹样轮廓线以外的空白处进行雕錾减地,从而使得纹样轮廓线起凸,再在其下凹处填施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经焙烧、磨光、镀金等过程加工而成。其表面能给人一种似宝石镶嵌的感觉。錾胎珐琅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前的埃及,后传至欧洲,元代由欧洲传人中国。五供指香炉一个、蜡台一对、花觚一对,质地分泥、石、木、金属(包

7、括珐琅制品)、瓷等,古时用以祭祖、祀天、供奉鬼神之器具。5佛教五供是由佛教礼仪制度的形成逐渐演化而来的,是人们用香炉、烛台和花觚来敬佛、礼佛的一种礼仪形式。佛教里讲究“三”这个数字,而“香炉、烛台、花觚”代表了“三具足”,三者缺一不可。根据佛教仪式,用五供供佛表示对佛、菩萨的恭敬和礼拜。据《法华经·法师品》记载:“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幛幡、衣服、肴馔,作诸伎乐,人中上而供养之”。供养佛、菩萨的物品有六种:花、涂香、水、烧香、饭食、灯明,他们依次表示布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