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伊·康德“永久和平”理念的批判研究论文

对伊·康德“永久和平”理念的批判研究论文

ID:10474495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6

对伊·康德“永久和平”理念的批判研究论文_第1页
对伊·康德“永久和平”理念的批判研究论文_第2页
对伊·康德“永久和平”理念的批判研究论文_第3页
对伊·康德“永久和平”理念的批判研究论文_第4页
对伊·康德“永久和平”理念的批判研究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伊·康德“永久和平”理念的批判研究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伊·康德“永久和平”理念的批判研究论文.freelmanuelKant)所著《永久和平论》只是一本小册子,但笔者对“小册子”素来尊重,其实,人类历史的注脚多是这样的小册子,小册子精练而容易传播,挽起人类思想和行动的万丈狂澜,有赖于此。据何兆武先生的译注,《永久和平论》的写作以1795年5月5日法国和普鲁士缔结的《巴塞尔和平条约》为背景。i1795年约当清高宗乾隆六十年.freelaregiminis),而民主属于统治形式(formaimperii);共和与专制相对立,而民主相对于君主、贵族政体而言;于是,民主因其自我立法自我执行的绝对统治,便成为一种绝对的

2、专制,而共和体制由于立法和行政的分离,因其代议制的设计,使专制不复存在,每个体制下的个体都有了自由的意志,尽管国家可能由一个虚君代表。对康德的这部分陈述,笔者不想归结为是他对腓特烈二世(FriedrichII)的忠诚使然,但既然纯粹民主被否定,君主和共和相加所得的君主立宪体制无疑便成为最优选项,这一点也映射到康德的国际法观念中。康德“幸运的安排”:一个强大而开明的民族可以建成一个共和国,那么这就为旁的国家提供了一个联盟结合的中心点,使得它们可以与之联合,而且遵照国际权利的观念来保障各个国家的自由状态,并通过更多的这种方式的结合而渐渐的不断扩大。vi那么,有理

3、由质询康德:作为“中心点”的“一个强大而开明的民族”是如何吸引“在旁”的国家来与之结合的呢?康德承认所有国家因为“不愿意”,会“在假设上抛弃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东西”——国际权利概念,用“一种防止战争的、持久的而且不断扩大的联盟这项消极的替代品”取代一个“世界共和国”,vii那么“一个强大而开明的民族”“在假设上”而非“理论上”又该如何行事呢?笔者看到康德否定格劳秀斯(HugoGrotius)和普芬道夫(FreiherrSamuelvonPufendorf),但如果可以为现实放弃理论的话,那么在人类选择未来的听证会上,那两位作为熟悉国际战争的专家证人应该可以轻松

4、回答康德这位来自学院的理论家的询问——现实如此。于是,笔者虽然理解康德将国家视为至善单元后确实可以通过“国家联盟”的形式描画“永久和平”的蓝图,但以国家“不愿意”为理由而放弃“世界共和国”的可能,却令人遗憾。自然,在“国家”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新鲜存在刚刚在普鲁士的土地上行走的时刻,期待康德可以超越这个存在而放肆言说无疑是不合理的,但康德的这个妥协的确无法令笔者泰然处之。接下来讨论康德“永久和平条约”的保证条款将是非常令人沉醉的工作。康德认为,为永久和平提供保证的是“大自然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本身”,“合目的性就是通过人类的不和乃至违反人类的意志而使和谐一致得以呈

5、现的”,这有关“命运”和“天意”。康德认为人类被战争驱赶而遍布世界各地,并被迫的进入或多或少的法律关系,预示着大自然正在为未来的伟大永久和平做准备。通过斗争/竞争/纷争/战争而最终达到和谐/和平,这是大自然这位艺术家的“合目的性”创作。康德并非没有认识到每一个国家都试图以凌驾于其它国家之上的方式,而非和其它国家结成联盟的方式进入“永久和平”,也就是说康德看到了“一个强大的民族”不够“开明”的可能。但康德的辩护是,大自然用语言和宗教将各个民族隔离,这意味着民族之间难以混合也就难以被一个民族统治,并且,“随着文化的增长和人类逐步接近于更大的原则一致性”,“敌视的

6、倾向”和“战争的借口”会导向“对和平的谅解”。viii诚挚的说,笔者认为“合目的性”是一个带有康德美学意义上崇高感的创造,通过这个概念,人类漫长历史的哲学意象变得生机勃勃而充满光明,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减轻了基督宗教原罪枷锁带给人类的沉重感,同时把“千年幸福”中的“末日审判”恐惧放逐了,代之以尘世的欢乐,因此,“合目的性”无疑是哲人的伟大贡献。但,同样明显的是,“合目的性”是一个哲学概念而绝非历史的真实,如康德所见,人的自然属性带给人类以欲望的困扰,人性有“恶”从来都是残酷的现实,至于能否根据“合目的性”最终由“恶”及“善”,则并无任何证据可以充分证明。于是,

7、“永久和平”仍然只是一个伟大哲学家的构想,而非神巫灵媒们令人虔信的预言。昂格尔(R.M.Unger)在《现代社会中的法律》一书中讨论了写作中“方法问题”带来的困境。可以体会,在“解释的简明”和“描述的逼真”之间寻求平衡将是学者毕生面对的艰难工作。如昂格尔所说:“我们越倾向于前者,我们的推论不能适用于我们真正感兴趣的任何世界的危险就越大;我们越倾向于后者,我们的猜想退化为一系列受到限制并且复杂的命题,以致我们只剩下大量的常识印象的危险就越高。”ix笔者并不觉得昂格尔在言说时考虑过康德,但通过上文的分析,笔者认为康德的“永久和平论”无疑也存在挣扎于抽象推论和政治

8、常识之间,难以完全平衡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康德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