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用见体初说——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及“西体中用”为背景论文

即用见体初说——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及“西体中用”为背景论文

ID:10478505

大小:5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6

即用见体初说——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及“西体中用”为背景论文_第1页
即用见体初说——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及“西体中用”为背景论文_第2页
即用见体初说——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及“西体中用”为背景论文_第3页
即用见体初说——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及“西体中用”为背景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即用见体初说——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及“西体中用”为背景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即用见体初说——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及“西体中用”为背景论文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哲学的,而是文化的;不是文化的,而是生命的。这一问题的本质,可以表述为在我们的生命存在中,作为民族主干性文化话语的系统处于缺失或缺损状态。其症候,抽象点说是我们已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具体点说,则是在现代性和全球化的冲击下,我们对中西、古今诸关键性问题无力或未能做出系统有效的理论回应。1曾有人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概括五四以来的历史进程。2实际在此“西化”和“俄化”之外还存在另外一种选择.freel),还包括主观性的意志(。

2、2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人民出版社,1987年。3陈明:“中体西用:启蒙和救亡之外――中国文化在近代的展现”。载《原道》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4遗憾的是,这几乎是五四以来许多知识精英的共同倾向。最近的版本出自《中西体用之间》:“这个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新特征主要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一为先进、一为落后的两种不同发展程度的文化。……这是中国文化逐步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该书第4页、第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5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2)第29页,上海人民出版

3、社,1961年版。6《洋务运动》(1)第45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7参见《中西体用之间》第62-9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8顽固派私下的攻击也是说洋务派:“弃本务末,舍己从人。”9《弢园尺牍》第30页。10《洋务运动》(5)“同治五年五月十三日左宗棠折”,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11《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12《校邠庐抗议书》“采西学议”13《洋务运动》(1),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14《中西体用之间》第161页写道:“中体西用论绝非书斋中想出的学术新见,它是时代潮

4、流趋向所至而催生出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张之洞显然对“时代精神”深有体悟。《劝学篇》序云:“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于一。旧者因噎而食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其书“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15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16在张岱年看来,似乎是由第四义项引申出第三义项:“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体’就是根本的,第一性的;所谓‘用’就是从生的,第二性的。这是‘体’与‘用’的最简单最主要的意义。”《中国古典哲学中若干基本概念的起源与演变》,《哲学研究》1957年第2期

5、。17论者注意到了“中体西用论与先前的中本西末论相比更具理论色彩”,由补救论提升到了会通论。戚其章:《从“中本西末”到“中体西用”》,《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一期。我认为关键是满足了当时颇具二难性的现实需要。光绪以为“持论平正通达,于学术人心大有裨益”,乃上谕“广为刊布,以重名教而杜卮言。”于是,“举国以为至言”,“不胫而遍于海内”矣。18熊在《读经示要》称“南皮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意甚是。”陈自谓“思想囿于同治咸丰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冯则在《新事论》赞赏清末洋务派,而对民初文化人即五四一代颇有微词。19《儒教中国

6、及其现代命运》第56、5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20如郑观应《危言新编》“凡例”:“道为本,器为末;器可变,道不可变。庶知所变者,富强之权术而非孔孟之常经也”;陈炽《庸书》自强:“形而上者谓之道,修道之谓教……是天人之极致,性命之大源。”21这种知识类型上的区别显然是客观的,如宗教与科学,有人分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人分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前引《二曲集》中“儒者之学,明体适用之学也”,表达的除开有道体能发用的意思外,还有经世宰物须以道心为指导的意思。如果说儒家知识论有什么特点的话,应该就是特别强调工具理性

7、与价值理性的统一。22《劝学篇》“会通”:“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23《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第5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24基于对犹太教命运的感伤,列氏对儒教文明的衰落充满哀惋。这使他对近代中国保守派知识分子苦心的理解颇能曲尽其致,对改革派知识分子的努力却难以产生同情。天才总是自我中心的,这位莫扎特似的思想家显然无法体会中华民族百年以来的生存焦虑。25因为写过“中体西用:启蒙和救亡之外――中国文化在近代的展现”,李先生总是要我向他的西体中用投降。他认为我这年轻人是试图通过坚持什么口号来出

8、名。不知这篇文章能否使他的看法有所改变?26见《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漫说西体中用”,人民出版社,1987年。另一篇,“再说中体西用”,载《原道》第三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以下引自此二文者不注。27很简单,这里知识是服从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