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放中实现对接的论文

在开放中实现对接的论文

ID:10489498

大小:5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6

在开放中实现对接的论文_第1页
在开放中实现对接的论文_第2页
在开放中实现对接的论文_第3页
在开放中实现对接的论文_第4页
在开放中实现对接的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在开放中实现对接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在开放中实现对接的论文摘要本文试图以一个新闻实务工作者的眼光来反思我国新闻学教育改革,并从新闻学内在要求、课程设置、新闻单位内在要求和新闻单位用人情况等多种角度来阐述我国新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认为我国新闻学教育相对自我封闭、自我运作。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要深化新闻学教育改革,必须向社会现实开放,向其他学科开放,向新闻单位开放。  关键词封闭脱节开放    一、从多种角度来看新闻学教育问题:在封闭中脱节    1.从新闻的内在属性来看  在笔者看来,新闻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出色的新闻敏感。  什么是新闻敏感?从新闻实务的角度,新闻敏感指的是这样一种新闻专业能

2、力,那就是,面对一个事件或者一条信息,能够迅速地判断和掂量出这一事件是否具备足够成为新闻的价值。  那么,新闻敏感来自哪里?按老报人艾丰的说法,来自于对“普遍事实与新闻事实”这一对对子的把握。①换言之,对社会现实理解与把握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一个人认识和把握新闻事实的能力。一个人对社会现实理解得越透、越深、越多,就越容易在面对一件事实时,掂量得出该事实的分量,以及是否足以成为新闻的价值含金量。  以此推演下去,既然新闻敏感是新闻学核心,那么,提高和加强学生认识社会现实的素养,锻炼学生认识社会现实的能力,就应该成为新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笔者有限目力之所

3、见,这恰恰是我国新闻学教育中的一块重要短板。  2.从课程设置来看  笔者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学课程设置为例来说明我国目前新闻学课程的不足所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网站上是这样对其新闻学课程进行介绍的:  “新闻专业本科的学科基础课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国新闻传播史、世界新闻传播史、新闻出版伦理与法规、媒介经营管理等,各专业方向核心专业课程有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摄影概论、摄影技术、图片编辑、摄影造型技巧、网络传播概论、网络传播实务、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经营管理等。此外还可以选修广播电视新

4、闻专业和广告、出版专业的有关课程。”②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课程介绍则是以详细的表格形式见表一③  从这两所著名新闻学院的课程设置来看,它们都主要还是沿袭新闻理论、新闻实务和新闻史(含外国新闻史)这样一种三分法的传统新闻教育模式,一个在新闻言新闻的,相对自我封闭、自我运作的课程架构。  这种中规中矩、四平八稳的课程架构的好处在于,使得学生对新闻学科的知识得以系统化,但它的不足是,严重忽视对学生认识社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而且,大比重的新闻专业科的学习必然耗去学生有限的本科教育时间,使得学生无法腾挪出更多的时间来从事认识社会现实方面的素养与能力的自我积累。④  

5、3.从新闻实务单位的内在要求来看  新闻业内的人一般都知道,新闻单位对新闻系毕业生多年一贯的评价就是,上手快,后劲不足。  这种评价其实是必然的,主要因为上述课程架构事实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而同时,如果学生在课余又没有足够的自觉性,主动挤出一定时间来从事新闻学科以外知识的阅读与积累的话,其结果必然是知识结构的残缺,必然是认识社会现实的素养和能力的不高,必然是上手快,后劲不足。  然而,新闻单位最看重员工的是什么?  这固然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笔者以为,南方周末执行总编辑向熹在一次报告中的一席话,是对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之一。  他说:  “时代认识与价值

6、认识——做好新闻工作的两个前提。……第一个前提是时代认识。《南方周末》招记者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他‘对中国有感觉’。所谓‘对中国有感觉’,其实质就是他要对时代有认识。第二个前提是价值认识。大家都知道,南方集团是个非常有理想的媒体,理想主义在整栋大楼里非常充盈。在这样的氛围里,价值认识成了潜意识里必须要了解的内容。在做报纸的过程中,这两点是最基础的。……就是要回答,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做新闻工作,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价值体系”。⑤  向熹所谓的时代认识,跟笔者在前面述及的认识社会现实本质上是一致的。而恰恰在这种认识社会现实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方面,目

7、前的新闻学教育做得很不够。  4.从新闻单位用人情况来看  在新闻单位,新闻系毕业生尽管往往在数量上处于优势,但在质量上则往往不尽然如此。笔者试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例来说明,新闻系毕业生在新闻单位的总体被认同度和被肯定程度。  认同度和被肯定程度本身是个过于不具有操作性的概念。为此,笔者将它具体化为一组数据,即广州某报团近四年的招新专业及人数比较(只限于采编岗位)。  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广州某报团采编招新的各专业比较分散;其次,在招新中,新闻专业毕业生尽管“一股独大”,但除2007年以外,其余三年均没有超过总人数的50%。笔者以为,这显示了包括该报

8、团在内的新闻业界在招新上对员工的知识背景存在一个多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