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

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

ID:10505231

大小:81.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7-07

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  _第1页
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  _第2页
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  _第3页
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  _第4页
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  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当代中国学校文化建设●真正面向未来的学校文化,恰恰是扎根于传统与现实的文化土壤中,能孕育出超越历史与现实的文化。学校文化本身也应体现指向未来和超越的本质。●当今学校文化建设十分现实和重要的任务,不是回避或以精神否定财富的方式来形成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是要从财富与精神、幸福人生关系的意义上,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学校要完成适应新时期发展所提出的新文化任务,唯一的出路是参与到社会新文化的构建中,按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时代的精神,构建超越现实的新学校文化。文化建设历来是学校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且富有全局性的工作,它往往被理解成

2、校园文化建设,强调学校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建设,突出学校特色和个性的形成。自课程有显性和隐性之别的西方观点引入国内以来,学校文化建设又被称为隐性课程建设,因此还被纳入课程论的范畴。然而,且不论隐性课程与校园文化是否可等同,若把学校文化建设仅仅与校园文化、课程建设联系在一起,必然缩小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任务与功能,在学校处于转型性变革时期的今日中国更是如此。当代中国学校领导首先要有一种文化自觉,即意识到学校的文化精神,学校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发展中的历史使命。这是由中国社会的学校文化建设与社会大文化复杂生态直接关联所决定的,也是由学

3、校在文化继承和创新中的独特地位与功能决定的,我们把这一意义上的学校新文化建设称为学校大文化建设,把通常理解的校园文化建设称为学校小文化建设。尽管这两类文化建设相互沟通且都体现在学校之中,但是两者思考问题的立场与视角存在区别,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意义和对教育者的要求也有不同。基于有关小文化的建设讨论甚多,在此我们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学校大文化建设方面。一、文化与学校关系性质的再认识学校大文化建设的实质是学校文化精神和使命的确立。对于当代中国社会而言,这种学校文化的自觉,首先要反思已经形成的学校与文化关系的观念,进行当代中国文化与学校关系性质的再认识。自

4、工业社会以来,文化与学校的关系性质,主要强调的是“传递”,即将传递人类已有的文化之精华——以学科方式组织的知识、技能等,看作是学校教育的功能。还有人把这种功能称为“教育遗传”,以示与生物界用“生命遗传”保持类特征延续的区别。尽管在传递中也强调培养学生的智力、情感乃至创造力,但这是文化与学校教育的一种间接关系。这种“学校文化功能说”在本质上强调教育的文化使命是“保持”,而不是“发展”。若进一步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一观点背后的三个前提性假定:第一,文化被理解为一种人类已创造出来的、已定型的存在,它是以往历史的积淀。第二,突出了文化与文化之间在纵

5、向发展上的继承性,未涉及到文化冲突与转型问题,即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问题。第三,在认可教育的传递功能时,没有或不认为教育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有可能或者有责任直接参与新文化的构建。即认为教育不必也不具备超越现有文化的功能。显然这是在抽象的、常态社会意义上讨论教育与文化关系所得出的结论。当代文化研究的发展、社会变化的加速,尤其是当代中国转型期的特殊背景,都对上述定论提出了挑战。当代文化研究充满着争论,并指向“文化是什么”这一最为核心的领域。荷兰哲学家冯·皮尔森(c·A·VanPeursen)结合时代致力于拓展文化概念并使之动态化的观点,对我们形成当

6、今的文化观十分富有启发。他指出:目前人们正在经历加速发展步伐的历史时期,文化的研究应“着眼于未来的文化策略”,这是他的研究在价值取向上与其他人的差异,即由过去转向未来。在此取向指导下,皮尔森把文化概念拓展为“人对周围力量施加影响的方式”,于是“文化”成了人的生存方式的同义语。这个改造拓展了文化的内涵,改变了对文化下定义的视角,即不从历史积淀的角度,而从人与周围世界相互作用关系的角度,对人类所特有的文化现象进行普适性概括。皮尔森进一步分析了文化的动态性,他强调,文化更应该理解成动词,“文化是人的活动,它从不停止在历史或自然过程所给定的东西上,而

7、是坚持寻求增进、变化和改革。人不是单纯地问事物是怎样的,而是问它应该是怎样的。以这种方式,它能够通过确立超过实际状况的规范(超越性),而突破自然过程中或历史过程中所产生的确定条件(固有性)”。提出标准和运用标准的活动形成了一个超越的方面,它要求个人和集体不断地采取主动行为,建立新的起点,从而以这种方式突破自然的固有性。正是这种活动为人类历史提供了动态因素。”在皮尔森看来,文化具有自身和对于社会双重意义的动态性和超越性。应该说皮尔森对“文化”原有的规范和局限于保存过去功能的突破是有力的。他突出了人的活动不同于自然活动的能动性、目的性与指向未来的

8、超越本质,使人们的文化观念冲出了“产品型”、“过去时”、“凝固态”的限定,扩展到“策略型”、“未来型”和“流动态”,给文化的内涵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以此为基点再看,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