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绿野仙踪》崇道贬佛的倾向的论文

试论《绿野仙踪》崇道贬佛的倾向的论文

ID:10523026

大小:5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7

试论《绿野仙踪》崇道贬佛的倾向的论文_第1页
试论《绿野仙踪》崇道贬佛的倾向的论文_第2页
试论《绿野仙踪》崇道贬佛的倾向的论文_第3页
试论《绿野仙踪》崇道贬佛的倾向的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试论《绿野仙踪》崇道贬佛的倾向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论《绿野仙踪》崇道贬佛的倾向的论文 摘要:清代小说《绿野仙踪》融众多题材于一炉的多元性使之在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综观全书,体现了作者崇道贬佛的思想倾向,一方面不厌其详地描述冷于冰等人如何腾云驾雾、修炼内丹、运用法术等;另一方面,对和尚、寺庙、佛法等一贬再贬。  关键词:《绿野仙踪》李百川崇道贬佛    清代小说《绿野仙踪》(后简称《绿》)是成书于乾隆中期的一部长篇小说,其融世情、历史、神魔等题材于一炉的多元性使之在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综观《绿》全书,不难发现,作者李百川处处在宣扬道教,不厌其详地描述了冷于冰等人的道术,对冷于冰等人都给予了很高的

2、评价;但作者对佛教的态度却与对待道教的态度大相径庭,全书对寺庙、和尚、尼姑等一贬再贬,尤其是和尚,几乎没有一个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这些都不能不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首先,从《绿》中所写到的道、佛两派的人物来看,可以看出作者的崇道贬佛倾向十分明显。作者对于道教人物是非常熟悉的,他在《自序》与小说中,不经意间透露了这样的信息。其一,《自序》中提到“无如洪崖作祟”,《辞源》上称,共有两人被称为“洪崖”,均为道教人物[1]。“洪崖”这一称谓在作者《自序》中提及的《说郛》[2]一书中亦有所记载,作者在《自序》中用了“洪崖”这一典故,可以推断,他对“洪崖”的典故是了解的;其

3、二,李百川在小说的第一回即交代了冷于冰的家世,冷于冰父冷松的高祖为冷谦,冷谦其人,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并不是作者虚构的。《明史》记载“儒臣冷谦”“知声律”,“以黄冠隐吴山。.召为协律郎,令协乐章声谱,俾乐生习之”,“命谦较定音律及编钟、编磬等器。”[3]不少研究者认为,《绿》的写成借鉴了很多前代小说,卿三祥列举了《绿》借鉴《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警世通言》、《南柯太守传》等前代小说的例子[4]。而笔者发现,李百川在创作《绿》时,许多情节不仅仅是模仿了这些知名小说,明代一些笔记小说的情节也同样被李百川采样,运用到小说中,包括前面提到的冷谦之事:例如,

4、第三十九回于冰盗库银分发给灾民之事,以及第三十六回和第四十四于冰借瓶遁去的情节,其本事当源于谢肇淛《五杂俎》、祝允明《野记》等笔记小说中的冷谦事迹[5]。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百川对冷谦其人也是很了解的。李百川对洪崖、冷谦的逸事不但知晓,而且能运用自如,不能不说作者对道教人物是非常熟悉的;其三,作者在书中提及火龙真人、紫阳真人、东华帝君等神仙,以此渲染冷于冰的正统身份,也可以佐证李百川对道教人物非常熟悉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作者对道教的推崇是以作者本人对道教人物的认识为基础的。作者除了对自己认识的道教人物的故事加以渲染和改编外,对书中主要人物如金不换、连城璧、温

5、如玉等人追随冷于冰寻仙访道之事,也是大肆渲染、推崇备至的,他们都被写得堂堂正正,虽然各自在性格上都有瑕疵,但是道德高尚、嫉恶如仇的特点却非常鲜明。  和对待道家人物相比,作者对佛家人物却百般诋毁。作者对和尚、尼姑、佛法和寺庙的描述构成了作者描写佛家的主要部分。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李百川几乎将所有提及的佛家人物描写得没用、恶俗、下流。第一个正面出场的和尚是第九回中湖广黄山多宝寺僧人,他运用妄语、水香等方法骗走了冷于冰寻仙访道时所带的财物,作者说“他是和尚,偏要说道家话,是教人以他为奇异,人便容易入套些”。这样,就刻画了一个打着道家旗号的佛家和尚形象。在这一回结束,

6、李百川诗中也说“误听传言逢大盗,致他银物一齐干”;在第十一回中描写仁安县舍利寺中性慧和其徒弟,见钱眼开,毫无佛教所谓“离接受金银”的出家戒律,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势利和尚的丑陋嘴脸,虞大人在这一回批道:“可厌可恨之至……余南北奔驰三十来年所遇者,皆性慧此类,还有比他更势利数倍之流。”[6]作者将和尚性慧刻画得入木三分,在于冰拿出银子前,性慧指桑骂槐地说,“不管是人是贼,竟冒昧领将入来”,而在于冰拿出一块白银后,性慧“将眼一瞬”,“脸上才略有点笑容”,然后“看着银子”,对小和尚“弩了弩嘴,小和尚会意,就收的去了”,后来还“絮聒了二十余次”,“问贵友来不来话”。从这里

7、可以看出,作者对性慧是带有鄙夷态度的;再如第十二回,作者在描绘崇化三官庙的和尚时,读者可以看到的是一幕颇为滑稽的场景,佛教徒的形象荡然无存,作者是有意将和尚刻画成这样一副落魄形象的,以此来达到贬低佛教的目的;在第十九回,和尚法空窃银逃去;第三十六回中,和尚对温如玉趋炎附势以及和尚寺主专门收留赌客的情节,也旨在说明和尚已只是一些世俗之人,甚至不如世俗之人。  其次,对于佛家修行之地的寺庙,《绿》对其也均做了“丑化”的描述。在提到寺庙时,多将寺庙描写成破败不堪、鬼怪出没之地。第八回冷于冰来到泰山娘娘庙,看到的是“钟楼倒坏,殿宇歪斜。山门尽长苍苔,宝阁都生茺草”的景象

8、。作者如此描写,也意在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