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ID:10531363

大小:5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_第1页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_第2页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_第3页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_第4页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企业依其具体的经营权和经营状况,也必须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否则便不利于企业增强活力。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人的基本分配原则,也是市场经济的分配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条件的分配采取市场配置的方式,与之相适应的产品的分配也必然采取市场分配方式。所谓市场分配方式,就是市场经济的价值分配方式,具体表现为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进行产品或劳务的生产,首先要有生产条件的分配。各生产要素都要作为商品从市场上购买,然后被使用、消耗,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自发挥其作用,最后形成产品,再把商品拿到市场上出卖实现其价值。所实现的产品总价值表现为c.v

2、m,其中c用来补偿生产资料的耗费,v用来支付工资,m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分给所有者,具体表现为利润、利息、地租等形式。只要市场经济存在,只要生产要素采取市场配置方式,那么国民收人的分配就必须采取按生产要素分配方式。然而,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征一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也有着诸多不同。一是所有制基础不同。前者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之上,后者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二是参与分配的主体不同。前者的主体是代表全民利益的国家和公有制经济单位,后者的主体是私人资本家及其集团。三是体现的关系不同。前者体现了国家

3、、集体和个人三者根本利益一致的关系,后者体现了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关系。四是分配对象不同。前者是对剩余产品价值的分配、必要产品的价值主要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lOCalhOSt在全社会整体分配格局中、按劳分配占主体地位,按要素分配处于从属地位。后者是对整个国民收人的分配,并且,按资分配占主体地位。五是分配的结果不同。前者有助于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后者则造成贫富两极分化。尽管两者有种种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分配的对象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都是所有权在经济利益上的实现。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能够提高要素使用和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社会生产力更加迅速地向

4、前发展。实行按劳分配能有效调动劳动者劳动的积极性,但光有人的积极性还不够,只有把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在贯彻按劳分配的同时,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使劳动贡献领得工资,投人资本取得利息、利润,提供土地收取租金、企业家获得经营收人,贡献技术、信息、房产等要素的所有者分别取得相应的报酬或收益,这无疑能在提高劳动者积极性的同时,鼓励资本积累,促使土地使用的节约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刺激技术和信息商品化及其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引导稀缺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使用和配置效率,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在对按要素分配依据的认识上,下述观点

5、是难以成立的。一种观点认为,“对传统劳动价值论的突破为按生产要素分配奠定了理论基础。”这种观点认为,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传统理论的结论用于解释现实情况已经遇到了明显的困难,急需新的拓展。经过理论界的不懈努力,已有许多新的突破。这主要表现在:活劳动并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物化劳动同样创造新价值,这种物化劳动创造性物化劳动。创造性物化劳动如机器、设备、图纸、软件、生产经营体制等、它们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新颖性、先进性、独创性等功能,因而能参与价值增值过程二既然创造性物化劳动的各种要素也参与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创造,那么按生产要素分配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对此,

6、我们在《东岳论丛》1997年第3期《价值的创造与分配》一文中就指出其错误在于:(1)混淆了前后两个劳动过程和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作用。(2)混淆了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与新价值的创造。(3)把生产资料作为不变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当成生产资料能够创造剩余价值。总之、价值的实体是劳动,劳动是人所特有的功能,只有人的活劳动才是价值的真正源泉。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是任何人任何时候也改变不了的:当今世界,科技的进步与提高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有力地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但它仍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在价值形成中的地位与作用,不能以此来否定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其实,马克思正是在生产力迅速

7、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深人分析,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大大革新了,过去个工人用件价值很少的工具只能加工比较少量的原料,现在l个工人用1台昂贵的机器就能加工一百倍的原料。一但是,这种变动只能改变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量的关系,或者说,只改变总资本分为不变资本部分和可变资本部分的比例,而不影响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u人们利用先进的生产资料(如电脑、软件等)可以创造或者获得更多的价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