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戴明扬《嵇康集校注》

论戴明扬《嵇康集校注》

ID:10539606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7

论戴明扬《嵇康集校注》_第1页
论戴明扬《嵇康集校注》_第2页
论戴明扬《嵇康集校注》_第3页
论戴明扬《嵇康集校注》_第4页
论戴明扬《嵇康集校注》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戴明扬《嵇康集校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戴明扬《嵇康集校注》摘要:戴明扬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校注《嵇康集》,直至五十年代去世时止,倾注了毕生精力。遗著《嵇康集校注》是戴明扬孜孜从事古典文献研讨与古籍整理的见证,《校注》充分运用了吴宽丛书堂藏钞校本成果,据补《嵇康集》脱文11处共计125字;又合理运用鲁迅校《嵇康集》,为周校本指误41条,对研究鲁迅古籍整理颇有裨益。正是不倦的劳动,令这部著作成为一部文献价值颇高的古籍善本,与鲁迅校本一起成为《嵇康集》的权威版本。关键词:戴明扬;鲁迅;《嵇康集》;《嵇康集校注》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

2、12)05-0181-007戴明扬(1902—1953),一作名扬,字荔生,四川省隆昌县龙市镇人。1925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29年毕业,先后在河北大学、北京大学、辅仁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校从事过教学科研工作。《隆昌县志·人物》有“戴名扬传略”[1]766。《嵇康集校注》是戴明扬遗著,也是戴明扬学术代表作,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6提及《嵇康集》的整理,学术界多瞩目鲁迅先生。许寿裳说:“自民二以后,我常常见鲁迅伏案校书,单是一部《嵇康集》,不知道校过多少遍,参照诸本,不厌精详,所以成为校勘最善之书。”[2]与鲁迅同期开始校

3、勘《嵇康集》的还有叶渭清与戴明扬,叶渭清的校勘成果分期发表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没有引起较大关注,倒是戴明扬《嵇康集校注》采纳了叶氏校勘的大量成果。戴明扬的校注本“是一部研究嵇康生平和作品较为完备的专集”[3],在梳理旧注的基础上,重点引录嵇康之前的文字用例作为注解,再择要附录明、清诸人评语于各篇之后,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但与鲁迅校勘的善本相比较,不免学界高下之评议,如顾农说:由于戴氏“始终以黄刻本为底本,搞起校勘来颇费事,例如他用丛书堂钞本校底本时,就须说原钞如何,墨校如何,朱校如何,说起来费力,读起来也吃力”。[4]顾先生就选择

4、底本一端来讨论校勘学上的一般问题,的确不难看出,鲁迅校本简洁清晰,便于研读;戴氏校注本则引录繁复,不便初学。然而,正是戴氏不厌其烦的校注,还原了《嵇康集》诸多校本的本来面貌,辛勤的校勘之功还是令人肃然起敬。兹不揣浅陋,就戴明扬校注《嵇康集》的原因始末及其校注特点等略作探讨如下。一6在”第四届开放时代论坛暨第二届思想史论坛”上,单世联先生评论舒炜的主题发言时说:“古典文学专家戴明扬从五十年代末开始校注嵇康,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嵇康集校注》。中国魏晋时期的诗人嵇康,是与政府不合作的典范,在当时的政治气氛下,戴明扬先生校注嵇康有没有

5、特别的政治关怀?假如说,他有这种考虑,在新形势下表彰知识分子不合作的精神,是不是以甚至对立的方式和当时的当代中国文化对传统的重构有关系呢?”[5]单先生只是信手拈来的例证,从这段例证至少可以提供两个信息,一是戴明扬校注《嵇康集》开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二是戴明扬校注《嵇康集》的原因可能有特别的政治关怀。单先生只是即兴发言,录音整理者也没有具体考证这段例证的时间悖论,五十年代末,戴明扬已去世多年,实际上,戴明扬早在就读北京大学时就开始校注《嵇康集》。陆宗达《我所见到的黄季刚先生》一文说:“有一次,一位叫戴明扬的同学注释《稽康集》,其中有‘

6、交赊相倾’一语,历来无人讲清。戴请教多人,都未得到解释,便让我引见他去求教季刚先生。季刚先生立即找出证据,说明‘交赊’是六朝语,义即‘远近’。戴明扬惊服而去。”[6]查《国立北京大学历届同学录》,戴明扬1929年毕业,陆宗达早一年毕业,戴氏6请陆宗达引见求教黄侃先生或在1928年前。结识黄季刚先生后,戴氏更就学于黄侃,入黄门弟子之列。殷孟伦《忆量守师》回忆:“三一年日本军国主义者犯我京沪,我随先生到北平避难,卜居前外长巷上四条……当时先生门人在京者,有骆绍宾、陆颖民、戴名扬、刘子植、周馥、朱臾卿等请先生讲学,我亦侍席。先生乃为说文字声韵训

7、诂相关之理。”[7]戴明扬1931年已成为黄侃门人,要求教老师自不必他人引见,由此可进一步推断,戴明扬校注《嵇康集》开始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6当然,校注《嵇康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如1935年台静农寄送《四部丛刊初编》本《嵇康集》给鲁迅,曾朱笔过录戴明扬的校勘批注,鲁迅在九月二十日致台静农回信中便批评戴氏校本,“常为旧校所蔽,弃原钞佳字不录”[8],可见那时戴氏校本还不够精细,在断文定字上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也许是台静农转达了鲁迅的意见,戴明扬认识到吴钞本的重要意义,《嵇康集校注·例言》认为《嵇康集》“以吴钞本

8、原钞为胜”,《参校书目》著录“明吴宽丛书堂藏钞校本”时亦认为“原钞多是,而校改每非”,正是从善如流的学术品格,推动戴氏校注《嵇康集》的工作又前进了一大步。据许寿裳致许广平信,1937年,许寿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