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渊源与发展探析

中医妇科学渊源与发展探析

ID:10544699

大小:2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7

中医妇科学渊源与发展探析_第1页
中医妇科学渊源与发展探析_第2页
中医妇科学渊源与发展探析_第3页
中医妇科学渊源与发展探析_第4页
中医妇科学渊源与发展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妇科学渊源与发展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医妇科学渊源与发展探析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2007VOL.18NO.10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第18卷第10期中医妇科学渊源与发展探析王广民,侯桃红(河南省济源市邵原中心卫生院454694)关键词:中医妇科学;渊源;发展中图分类号:R-0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0805(2007)10-2553-01中医妇科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中医理论认识妇女解剖生理,病理特点,诊疗规律和研究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笔者研读有年,稍有感悟,今不揣浅陋,

2、冒昧陈词,对其渊源与发展探析如下,以冀教正.1起始久远中医学在妇女解剖生理的特点,疾病的防治,专科的设置等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重大贡献.从其发展历程来看,首先重视产育,在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卜辞中,不少是涉及生育问题的:《烈女传》载有周文王之母太壬的胎教,要求孕母必须做到"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等;《易经》中有"妇女不孕""女子三岁不孕"的记载;《曲礼》指出"娶妻不娶同姓",认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藩"…,初步了解血缘亲近者结婚,对生育存在着不利因素,实际上具有现代优生学意义;《左

3、传》记载了三个难产病例;《史记》记述了人们称扁鹊为"带下医";淳于意保留的六例妇科病案J.由此可知,这时妇产科学已逐渐产生.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详细论述了女子月经的生理,病理以及月经病,妊娠病的诊治,并载有"四乌贼骨一蔗茹丸"的药方,从而为妇产科学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2渐具雏形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所着的《金匮要略》一书,载有"妇人妊娠""妇人产后"和"妇人杂病"三篇,内容囊括了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及杂病等,既有证候描述,又有方药治疗,为妇科疾病的分类论治确立了规范.这三篇论着的问世使妇产科学具备了雏形,为后

4、世妇产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证明了妇产科学已发展到了颇高的水平.3积累完善晋代王叔和所着的《脉经》,其中第9卷专篇阐述了妇产科的脉象和辨证施治,他在继承《内经》《金匮要略》的同时,另辟新说:"尺中之脉,按之不绝,法妊娠也",并提出了"居经…'避年""激经"的新观点.南齐褚澄《褚氏遗书》提出了"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的晚婚见解;北齐徐子才《逐月养胎法》对胎儿的逐月发育,居食宜忌叙述较祥,同时对孕妇卫生作了较为完整的记载,在孕期保健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隋代以巢元方为首所着的《诸病源候论》,其中37~44卷是专论妇科疾病

5、的,包括经,带,胎,产症候283种,明确了妊娠期为10个农历月,并提出了人工流产法.唐代孙思邈所着的《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妇人方,论述了赤白带下,崩中漏下,求子种子,养胎禁忌,临产注意,产后护理等问题,载方540首,补充了《诸病源候论》有论无方的缺憾,为妇产科学从理论到临床做了系统的总结.此后,王焘编纂的《外台秘要》,将妇人方分为上下两卷,凡85门,四百八十余方,论述了子痫,难产等疾病的证治,从而使妇产科学逐渐趋于完备.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我国现存的第一部产科专着——咎殷之《产宝》三卷及时问世,该书专论妊娠,临产以及产后疾病41

6、门,治疗方药二百六十余方,有论有方,惜已散失.清代张金成得此收稿日期:2007-01—15;修订日期:2007-05—14书于日本,重印刊行,名为《经校产宝》,视为后世妇产科学的法则.到了宋代,朝廷设立了管理医事的太医局,分9个科共300人,其中就有妇产科10人,设有妇产科教授,这是世界医事制度上妇产科最早的独立分科.因此,宋代的妇产科专书和其他各科一样多了起来,如李师圣等的《产论》,朱瑞章的《产科备要》,杨子建的《十产论》等.南宋陈自明一改诸家偏于胎产方面的论述,参考历代医着,结合临床经验,着成了比较系统的妇产科全书——《妇人

7、大全良方》,使之妇产科学专门化.该书24卷,分调经,众疾,求嗣,妊娠等10门共二百六十余论,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宋代妇产科方面的杰作.明代薛立斋加以校注,名为《校注妇人良方》,一直流传至今.金元时代,医政设施更加健全,妇科从大方脉(内科)中分了出来,设立了妇人杂病科和产科.而且,名噪后世的金元四大家,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接触的对象,对妇科各有专长和学说:刘完素主张用寒凉泻火以通经,日:"女子不月,先泻心火,血自下也."提出了"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际,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属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这就是我们临床上治少女

8、重肾经,中年妇女重肝经,绝经期妇女着重脾经论治的理论根据.李东垣的补脾升阳,益气补血之法,对妇产科具有广泛的作用;朱丹溪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对于胎前调治重"清热养血",提出"产前安胎,黄芩,白术为要药也";张子和提出"凡看妇人病,入门先问经;凡治妇人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