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与架构———试论中西比较诗学方法论

批判与架构———试论中西比较诗学方法论

ID:10567597

大小:5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7

批判与架构———试论中西比较诗学方法论  _第1页
批判与架构———试论中西比较诗学方法论  _第2页
批判与架构———试论中西比较诗学方法论  _第3页
批判与架构———试论中西比较诗学方法论  _第4页
批判与架构———试论中西比较诗学方法论  _第5页
资源描述:

《批判与架构———试论中西比较诗学方法论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批判与架构———试论中西比较诗学方法论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正进行得如火如荼。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的各种思想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人面对西方的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面对西方发达的经济,反思自己经济落后的原因,国人当时认为是因为没有走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应该一切向西方学习,补上资本主义的一课,要搞“全盘西化”才是拯救中国的良方。原本就是舶来品的中国比较文学领域也充斥着这种论调。西方学者因为对中国甚至东方的文论不了解,从而抱着轻视的心态来对待。在西方比较文学学派中,法国学派的理论基础建立在仅仅限制于一

2、国对一国的“二元的”事实关系的研究之上,文学研究成为文学的贸易,将比较文学变为“法国中心”的文化扩张主义;而美国学派对法国学派“法国中心主义”的批判也只不过将之扩大到“西方中心论”,把具有深厚传统的东方文论完全排斥在外。美国学者威斯坦因曾经说过“直到最近,远东国家尚未根据类属对文学现象进行系统的分类”。这说明了西方学者对东方文论轻视甚至蔑视的态度。而在当时,东方学者提出援用西方文论“阐发法”,也是在否定中国古代文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转向试图以西方文论取代中国文论。这种趋势引起国内外有识之士的担心、忧虑。

3、提倡西方文论的阐发法使得中国文论丧失与西方文论平等对话的资格并进而沦为西方文论的附庸。同时,也有一些具有世界胸怀的学者,如韦勒克、刘若愚、叶维廉等人,认识到东西方文学的理论交流、互补乃至融合的可能性及其重大的意义,同时,他们也致力于中西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国内一些老一辈学者如王元化、宗白华、季羡林等也对比较文学做出了贡献。中西比较诗学学科正是在对西方学术话语霸权的反思中建立起来。另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有一种理论自觉,所谓“别求新声于异邦”,王国维、梁启超等一代学者注重从理论上研讨中西方差异。而且

4、中西文学相对缺乏交流与影响,又处在不同文化体系当中,文学现象千差万别,一旦比较,对文学差异进行追本溯源,就会触及到深层的文化背景问题,进而进入到文学观念与理论的层面。这些原因使得中国比较文学的开端从中西文学理论的比较兴起,以寻求中国传统文学、文论向现代文学、文论转换的具体途径。老一辈学者生长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之下,又都有留学国外的经历,对于中西文学理论都有很深的研究。比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已经很自觉地进行中西文学理论比较了;钱钟书学贯中西,注重中西“打通”,具有中西文学理论比较的广阔视野。在这样深厚的

5、诗学传统影响下,经过50至70年代的一段停滞期后,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复兴首先从比较诗学这个领域开始。中西比较诗学学科的建立以曹顺庆先生《中西比较诗学》的出版为标志。一个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建立完善的方法论体系。方法论是指一个学科研究方法上升到哲学层面后所形成的理论体系。方法论反映了学科建立所依赖的哲学立场,并且糅合了支撑这门学科的时代精神与学术需要。方法论在学科当中起到主导作用,因为它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直接影响到学科发展空间的拓展和对学科命运的把握。方法论不是方法,它应该包含了具体的方法、一般的

6、方法和哲学的方法三个逐渐抽象上升的层次。中西比较诗学学科对方法论体系的理论探索应该始于20世纪70年代,一批中国台湾学者对中西诗学的比较方法开始了自觉的摸索。以后的三十年,这些方法得到不断的补充、纠正和完善。总的说来,中西比较诗学方法论体系建立在对西方话语霸权的批判之上,一批学者在不断地探寻适合东、西方文学平等对话的理论。现在中西比较诗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成熟学科,也架构起一套科学、完善的方法论,在该领域的研究中起到了充分的指导和工具作用。学科成立的背景决定了双向阐发是异质文化间的诗学研究方法论的重要内容

7、之一。“双向阐发法”指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学的互相阐发。“双向阐发法”植根于“阐发法”。“阐发法”最早由我国台湾学者古添洪提出。由于中国传统文论的断裂和丢失,早期的比较诗学研究一直局限在运用西方的文艺理论来解释中国的文艺作品。比如王国维用西方的戏剧理论来比照中国剧作,得出中国没有悲剧这个论断就是典型的以西释中的例子。古添洪在《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一文中甚至说“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的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中国派。”这种单向阐发的方法站在西方立场上,抹杀中国文学的价值,却在一定时

8、间内大为流行。这正是中国学术界失去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的表现。后来,首先由美国学者对这种方法提出质疑。1975年8月在台湾召开的第二届比较文学会议上,美国著名比较文学   家奥尔德里奇在会上指出“运用西方理论于中国文学研究的方法似乎一致为在座的外国学者所反对”,“如果以西方批评的标准来批判东方的文学作品,那是必然会使东方文学减少其身份”。此后学界展开长达十几年的论战讨论阐发法单向性是否合理的问题。乐黛云主编的《中西比较文学教程》认为这一研究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