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汪曾祺的美食散文

浅论汪曾祺的美食散文

ID:10575626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7

浅论汪曾祺的美食散文_第1页
浅论汪曾祺的美食散文_第2页
浅论汪曾祺的美食散文_第3页
浅论汪曾祺的美食散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论汪曾祺的美食散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汪曾祺的美食散文 摘要:中国人爱吃,也爱谈吃。在中国,大抵有点文化的人总免不掉为事立言的癖好,如果凑巧他又精于饮馔,即使不在雅舍,恐怕谈吃的文字也会绵绵不绝。好吃的不见得擅长烹调,但会做的必定好吃汪曾祺先生是两者俱佳。故此,每每谈及汪曾祺和他的文学作品,无论如何绕不开的,也令人百读不厌的,必当首推他的美食散文。本文从汪曾祺的谈吃散文出发,浅论汪老美食散文的文化价值,在享受这场文化盛宴的同时去认识这个可爱的老头。  关键词:汪曾祺美食散文文化价值  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著名小说、散文家、戏剧

2、家。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师从沈从文。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有《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比较有影响的作品有《受戒》、《异秉》等。他的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是在八十年代之后,因为那时候文学不再承载太多的政治功能,读者开始更注重作品的审美性了。  汪曾祺可以算是一个京派文人的汪老,他既不是以散文起家的职业散文家,也不是久负盛名的资深散文大家,散文创作对他而言不过是搂草打兔子,捎带脚罢了。可是就是这样的捎带脚成就了一个散文家。而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汪老古朴明净,冲淡平和的散文

3、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喜欢。特别是他谈吃的美食散文。汪曾祺谈吃,不同于知堂的冷峻,张爱玲的矫情洋气,也不同于梁实秋的一脸吃客像。娓娓道来,信手拈来,别有风味地流露淡淡的文化气味,都是寻常吃话,读来却是不厌。谈吃不能就吃论吃,一本菜谱又有什么趣味呢?汪老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围,怎么个来历说得头头是道、烘托得恰到好处。用真实细腻的语言,表达了无限的生活热情和雅致的韵味,是把口腹之欲和高雅文学拉得最近的人。他既不是达官贵人,又不是商贾巨富,因此所食、所喜的多是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他谈萝卜、豆腐,讲韭菜花、手把肉,皆是娓娓道来,从容闲适;读的人

4、则津津有味,满嘴噙香。  文人做菜就像文人画一样,随性,却又有雅致的讲究。  这种味道,大师傅做不出,他们有匠气,小保姆更做不出,她们缺乏想象。  老头儿的文字也像他形容的菜,有清新的豆香。里面的一些幽默就更鲜爽啦。  越看越觉得这老头儿可爱,走到哪吃到哪,吃得那叫一个香!直到他写到自己也老了,感叹:  活着多好呀。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  然而,他却是在写下这句话的1997年过世的。汪老的一生可以用他的话来概括,年年岁岁一床书,弄笔晴窗且自娱。更有一般堪笑处,六平方米做郇厨。而汪老的这个郇厨是做的那样别有

5、才情呀。有人说他写吃的文字可以就食。甚至比实际吃还有味道。个人觉得很有道理。  汪曾祺的文字炉火纯青。一段平常的生活,被他拿在手上,揉一揉,捏一捏。三下五除二,简直栩栩如生。如果只是文字炉火纯青,是不够的。还要热爱生活。汪老曾所过,我把自己所有的爱的情怀灌注在喜好美食的文章中,用自己艺术的心灵体味更其真淳的生活,并用美化了的生命热情再现。  正如汪曾祺所说,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是的,美食,这就是他找的乐子,想的办法。让我们仿佛可以从他的文字中随手一抓,即可抓取糯米粉为蒂,包豆沙白糖,在锅里烙熟的年烧饼。凡此

6、种种,常常让我觉着饥饿。  汪老的美食散文主要将饮食与民俗相结合,写了地方的风俗人情;间或做知识考据,将蔬菜的名与来历细细说来;其中又蕴含着汪老睿智的处事态度,他淡泊名利,追求和谐之美,以宽容之心待人,在缅怀过去的时光里,亦有一种从容在里头。本文仅就汪老做美食与做学问这点来切入,在品尝美食的时候,也能获得秀色可餐知识。  1.饮食中的知识考据  著文品食之余,汪曾祺会对饮食间或做小考证。每一篇美食散文都含有对相关没事的来历,名称,掌故等历史,文化知识的自觉考证,这不是汪老掉书袋刻意为之,而是严谨治学态度和广博学识在无意间的自然流露

7、。剧作家沙叶新评价他的作品是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李生滨认为汪曾祺的散文俗不伤雅,既不掉书袋,也有文化气息读过《徐文长佚草双鱼》,考查出鳜鱼何称鳜鱼,以及不同地域中不同称呼的由来,也不失为一件有趣的事。汪曾祺在《葵薤》里说,自己小时候读汉乐府《十五从军征》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怡阿谁时,尽管他未从过军,接触这首诗的时候,也还没有经过长久的乱离,但是不止一次为这首诗流了泪。想见汪老也是多愁善感,性情中人,遇事有激情,有感动,有愤慨。但汪老并不止于见花流泪,感别伤心,而是追根究底,想要弄明白葵到底是什么

8、物种,他从《毛诗品物图考》追到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和《植物名实图考》,恰巧在武昌见到了古书中的葵冬苋菜,终于放下了一件心事,总算把《十五从军征》真正读懂了。  《切脍》一文,在短短的篇幅中介绍了古今中外切脍的做法,融汇了千余年的食文化。值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