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对《内经》学术的继承和创新

张仲景对《内经》学术的继承和创新

ID:10586528

大小:5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张仲景对《内经》学术的继承和创新  _第1页
张仲景对《内经》学术的继承和创新  _第2页
张仲景对《内经》学术的继承和创新  _第3页
张仲景对《内经》学术的继承和创新  _第4页
张仲景对《内经》学术的继承和创新  _第5页
资源描述:

《张仲景对《内经》学术的继承和创新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张仲景对《内经》学术的继承和创新【摘要】有感于近年否定《伤寒杂病论》与《内经》学术渊源关系的言论,本文通过考证《伤寒论》、《金匮要略》对《内经》、《难经》学术理论的引用和发挥情况,认为张仲景系在继承和发扬《内经》、《难经》学术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融会了当时经方学派的方药学成就而确立了伤寒六经辨证和杂病脏腑辨证体系。张仲景对于中医学术的伟大贡献,在于其超越了当时的医经和经方的学派框架,并将其学术理论熔于一炉。而从《内经》到《伤寒杂病论》,既是中医学术的成功传承,亦是重大的发扬和创新,充分地体现了《内经》在中医学术史上的原典性意义。【关键词】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2、《内经》; 《难经》; 学术继承《内经》(以下亦作《内》)作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和学术特色,经后世医家的继承和拓展,不断发展充实而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医学术体系。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确立了以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为主体的辨证论治体系,成为中医治疗各科疾病的基本原则而垂法千古,因而亦被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近年一些人反复撰文,强调《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渊源在于《汤液经法》,与《内经》无涉。诚然,《伤寒杂病论》有关方药的内容,可能是对《汤液经法》(姑认为陶弘景《辅行诀》所载即该书佚文)等古方书的继承和发扬,但方药只是张仲景

3、所确立的以“理法方药”为基本环节的辨证论治体系的一部分,《伤寒杂病论》之所以成为与《内》、《难经》(以下亦作《难》)齐名的经典,张仲景之所以被奉为医圣,正因为他继承并融会了医经和经方两大学派的学术,把医经学派的理法与经方学派的方药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发扬创新。研究张仲景的学术思想,评价其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中的地位,不能漠视或否认其与《内》、《难》学术的渊源。细绎《伤寒杂病论》有关论治疾病理法的内容,可以发现其对《内》、《难》学术的继承和发扬。  1 《伤寒论》对《内经》热病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不仅说明该书写作过程中“撰用《素问》、《九卷》、

4、《八十一难经》”,而且提示其确立的外感热病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亦是在继承《内经》学术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扬和创新。比照《内》、《难》和《伤寒论》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可客观地体现两者在学术上的源流传承关系。  首先,《伤寒论》中“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作为书名“伤寒论”的伤寒,系《难经》所言的“伤寒有五”的广义“伤寒”,其命名即源于《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而《伤寒论》中与中风、温病并同论及的狭义“伤寒”,则取义于《难经·五十八难》所言的“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之狭义伤寒。可见张仲景著书时,于立论命题之初,即秉《内》、《难

5、》学术以立义。  其次,《素问·热论》和《伤寒论》均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命名伤寒外感热病的不同证候,后人习惯称为“六经病”或“六经辨证”。“六经辨证”在两书中都被用来说明外感热病不同阶段的证候特点和发展变化规律,其共同之处不仅表现于六经病的前后排列次序一致,而且所描述的证候亦多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如《素问·热论》论太阳病之“头项痛,腰脊强”、阳明病之“身热”、少阳病之“胸胁痛而耳聋”、太阴病之“腹满”、少阴病的“口燥舌干”(在《伤寒论》为少阴热化证)等,都被《伤寒论》直接用以作为相应病证的证候特征。这些相同绝非偶然的巧合,说明张仲景在编著《伤寒杂病论》

6、时,对《素问·热论》篇的内容已洞悉于心,能够自如引用并加以发挥创新。  否认《伤寒论》与《内》、《难》学术渊源关系者认为:《伤寒论》的六经病有寒证、热证,有虚证、实证,有经证、腑证,治疗有方有法,与《热论》所言大不相同,不属于同一辨证论治体系。诚然,与《伤寒论》比较,《素问·热论》的六经辨证显得简单、朴素,只是构建了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雏形,《伤寒论》则在此基础上加以创造性发挥而建立了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伤寒论》与《内经》中六经辨证论治内容的差异,不应作为否定两者之间学术渊源的根据,这种差异显示了学术传承和发展上“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的客观规律。若《伤寒论》对《内经》

7、学术无发展和创新,其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理论能够垂法后世而沿用至今吗?即使说,《伤寒论》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等六经病并不基于经络病机,而是基于阴阳盛衰消长的6个病变类型,与《热论》的六经病不同,但是张仲景关于这6个病证的命名及其间的阴阳盛衰机理,不亦正是根源于《内经》所建立的三阴三阳学说吗?否认《伤寒论》与《内经》学术关系,认为其阴阳学说与《内经》不同者,不应无视这一客观事实。  上述内容显示,从《内经》到《伤寒论》,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经历了从雏形到定型、从简单到完善、从粗放到精确的学术发展过程,其间体现了中医学术继承、发扬、创新的发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