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课程设计学位论文.doc

油藏—课程设计学位论文.doc

ID:10594370

大小:650.5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8-07-07

油藏—课程设计学位论文.doc_第1页
油藏—课程设计学位论文.doc_第2页
油藏—课程设计学位论文.doc_第3页
油藏—课程设计学位论文.doc_第4页
油藏—课程设计学位论文.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油藏—课程设计学位论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目录第1章油藏地质概况11.1油藏构造特征11.1.1构造类型11.1.2构造形态21.1.3圈闭研究21.1.4断层研究21.1油藏储层特性分析21.2.1储层岩石分布及物性分析21.2.2储层孔渗性特征评价31.2.3储层非均质性评价31.2.4储层敏感性分析4第2章油藏流体物性分析62.1油水关系62.1.1油水界面的判定62.2油水常规物性分析62.2.1油的常规物性62.2.2天然气的常规物性62.2.3油田水常规物性62.3油气水的高压物性72.3.1地层原油的高压物性72.3.2地层水的高压物性82.3.3天然气的高压物性92.3.4油气水的高压物性102.4渗流物理特性

2、102.4.1润湿性10242.4.2相渗曲线112.4.3毛管压力曲线11第3章油藏温度、压力系统133.1油藏压力系统133.2油藏温度体系14第4章油藏储量计算154.1油藏储量计算方法154.2油藏储量的计算和评价184.3采收率及可采储量的预测18第5章油藏驱动能量及开发方式的确定205.1油藏驱动类型205.2驱动方式215.3天然能量分析215.4人工补充能量开采研究22第6章开发层系、开采速度及开发井网设计236.1开发层系的划分236.2开发速度的设计236.3开发井网的设计23第7章开发方案的评价及对比2424第1章油藏地质概况1.1油藏构造特征1.1.1构造类型地

3、质构造:地层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互相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地质构造分为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两大类,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叫做褶皱构造;岩层发生断裂或错动叫做断裂构造。地表表面沉积的水平岩层,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受构造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未丧失其连续完整性,这样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褶皱构造分为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所谓背斜构造就是岩层向上拱起,核部由较老的岩层组成,翼部由较新的岩层组成,两翼新岩层对称重复出现在老岩层的两侧,正常情况下,两翼岩层产状相背倾斜(即中央突起,西南和东北方向延伸平缓,东南和西北方向陡峭)。向斜构造指岩层向下弯曲,核部由较新的岩层组成,翼部由老岩层组成,两翼老岩层对称重复出

4、现在新岩层两侧。断裂是指岩层受力后破坏,发生了脆性变形,而丧失了岩层原有连续性、完整性的一种地质构造。地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为断层。(东南和西北方向被两条大断裂断开)241.1.2构造形态卫22区块油藏三维地质构造图断背斜构造油藏——长轴长:4.5Km,短轴长:2.0Km比值:2.25:1,为穹窿背斜构造。1.1.3圈闭研究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闭的面积。——4.07km2闭合高度:储集层中最高点与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150m1.1.4断层研究两个断层:西北断层延伸4.89km,东南断层延伸2.83km。1.1油藏储层特性

5、分析1.2.1储层岩石分布及物性分析一、矿物分析样品数量:C1井、C2井、C3井岩样各50块进行矿物分析得到如下表格。24表1矿物成分分析成分石英长石岩屑泥质灰质含量76%4%20%5%7%最终可知储层岩石类型为——岩屑质石英砂岩。一、粒度分析表2储层粒度分析数据粒径(mm)<0.010.01~0.10.1~0.250.25~0.50.5~11~22~55~10>10含量%4.039.1429.536.5512.723.053.231.290.49含量最高的是粒径为0.25mm-0.5mm——中砂岩。因为粒径<0.01mm的含量为4.03%小于5%,所以储层岩石的胶结类型为接触胶结,而

6、且是泥质胶结物,所以,储层岩石的固结程度不高。1.2.2储层孔渗性特征评价平均孔隙度(加权平均法)按油层厚度加权的平均孔隙度:(1-1)平均渗透率(加权平均法)按油层厚度加权的平均渗透率:(1-2)表3储层岩石(砂岩)孔隙度评价表井号厚度(m)渗透率k(mD)孔隙度(%)VC140200200.4C24021019.50.3C330190200.5通过查表得出C1井孔隙度极好,渗透性好;C2井孔隙度好,渗透性好;C3井孔隙度极好,渗透性好。由公式求得:平均孔隙度%,平均渗透率。1.2.3储层非均质性评价油藏非均质性研究是油藏描述和表征的核心内容。所谓油藏非均质性是指油藏在沉积、成岩及后

7、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下,储层的空间分布及内部属性的不均匀变化。这种非均质性变化具体地表现在储层空间分布形态,储层岩性和厚度,泥岩夹层的多少和厚薄,以及储层内部的物性、孔隙结构、所含流体性质等方面。24一、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储层非均质性可以根据非均质性规模、成因和对流体影响程度来进行分类。目前国内已普遍采用陆相注水开发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分类方案,该分类将碎屑岩储层非均质性由小到大分成四级,微观孔隙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