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

ID:10618251

大小:6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7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  _第1页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  _第2页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  _第3页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  _第4页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  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若干问题科学实在论长期受到质疑,至少始于康德,一直有增无减。到当代,出现了实在论者的抗衡,出现了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其中包括实在论工具论之争。由于争论者们在命题和论据使用上的差异,争论实际缺少焦点,成了一场广泛持续的大混战。为了对实在论-反实在论之争加以清理,本文试行讨论:科学实在论的前提和起点,对它的质疑、已有命题的分类、值得加以辩护的命题类型以及对它的辩护。  科学实在论因何而生从何开始近代科学萌发时期的伟大成就说明,自然界并非神创的,也与人的意愿无关,是客观存在的。这也就是科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实在论(也被叫做形而上学或常识实在论),它反过来又成为一切

2、科学研究的最大前提。当时的成就还说明,人们使用科学方法是可以认识自然界的。由此出现了作为主体认识结果的科学理论与客观实在之间的关系问题。就此关系所作的断言,则属于科学认识论意义上的实在论,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实在论。因此,科学实在论是以主体与客体的分化、以二元论为前提的。科学认识论研究科学家群体如何确立理论以及理论的功能。尽管,当时在主体个体的认识上有唯理性论与(唯)经验论两种见解,但科学认识论思想的演化是开始于经验论,开始于以下两个命题:一切科学理论最终都来源于经验;经验的直接支持是确立科学理论的充分条件。它们分别构成了广义经验论和狭义经验论。当然,后者是一个极强的命题

3、。与狭义的强经验论相应,在科学理论功能的解释上人们明显地倾向于实在论(下文中如不加说明均指科学实在论),而不是工具论。例如,洛克曾把心灵比作没有任何观念的白板,他认为,完全是由于经验心灵中才能出现观念。〔1〕休谟把观念看作是对象的副本(copy),他认为,我们关于对象的观念与对象的实际存在的符合(conformity)就是一种真理。〔2〕这些实际给出了科学实在论的一个强命题,即科学理论是对实在的摹写或副本。它也就是科学实在论演化的起点。人们对科学实在论的质疑首先就是对强命题的质疑。在强命题里,客体是主动的,主体是被动的。科学实在论的前提和起点说明,科学实在论的存在和对它的

4、质疑,离不开方法论(核心是经验论)及其演化,离不开主体与客体的分化,也离不开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和相对位置的变化。  前人为何质疑在早期,科学理论主要是经验规律。休谟发现,全称的经验规律缺少充分的经验支持。康德理解了这一点,他也认为,通过归纳所能授予经验判断的,绝非真实而严格的普遍性。〔3〕他认为,他的先验思想框架可以使主体(间)在经验归纳上达到一致性,由此可以给出一种普遍性、一种客观性。康德还超前地提出假说在经验支持上的更大的不确定性以及“理性的范导作用”、“原理上的节约”等方法。康德从怀疑经验对理论支持(更确切说是直接支持)的充分性,自然地怀疑到主体完全被动的主体-客

5、体关系、怀疑到强实在论。一方面,他认为,作为我们的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感官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我们一点也不知道这些物本身可能是什么样子,只知道它们的现象,即当它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所产生的表象。〔4〕康德把感官之外的物叫做自在之物,而把感官对象仅仅看作是现象。因此,在康德那里,物(或对象)有两类:自在之物;现象中的物。相应地,实在也有两类:由自在之物构成的;“作为可能经验的对象的物的总和”,康德称之为自然。现象中的物和自然都是相对主体而言、从属于主体的。因此,主体相对客体处于十分主动的地位。这对于把主体置于十分被动地位的强实在论,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冲击。从现

6、在的观点看,康德就相对主体的外在和内在来区分两类实体和实在的做法,实际是超前的。由于他对内在部分的强调,H·普特南主张把他作为第一个内在实在论者。到19世纪,对经验的归纳发展到由少数经验事实或经验规律构造假说。比起经验规律来,假说,即使是获得“证实”的假说(即理论),在经验上所能得到的直接支持更不充分。因此,J·赫歇尔认为,在进行这种较高级归纳时,精神进一步脱离物质而在自己的活动范围内运动;理论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性的创造物,是用一般语言对无数事实作出的各种描述。〔5〕·韦特海默等提出格式塔(或完形)心理学。格式塔是指人们自然地从直接经验中得到的现象的整体。这种现象整体制约着

7、其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意义,它的性质不等于各部分性质之和。此后J·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既强调认识结构的整体性,又强调认识是新结构持续不断的建构。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能看作是在主体内部结构中预先决定了的--它起因于有效的和不断的建构;也不能看作是在客体的预先存在着的特性中预先规定了的,因为客体只是通过这些内部结构的中介作用才被认识的……。〔10〕这从主体个体这方面说明了主体在科学认识中的主动性。 在当代的这种科学背景下,人们对实在论的质疑集中在两点。其一是:对于有限的经验可以建立许多个在经验上等价的理论或假说,因此人们没有理由认为,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