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二胡的艺术魅力

浅谈二胡的艺术魅力

ID:10637412

大小:4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7

浅谈二胡的艺术魅力_第1页
浅谈二胡的艺术魅力_第2页
浅谈二胡的艺术魅力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二胡的艺术魅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二胡的艺术魅力  摘要: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重要乐器,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自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本文以二胡的艺术优长、二胡的艺术成就、二胡的艺术创新为三大理论层面,对二胡的艺术魅力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与论述。力图对于二胡艺术的繁荣发展,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关键词:二胡;魅力;优长;成就;创新;艺术  二胡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重要乐器,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自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研究二胡的艺术魅力,对于二胡艺术的繁荣与发展,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又具有重要的时

2、间参考意义。为此,本文专门对二胡的艺术魅力作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论述,为之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二胡的艺术魅力,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进行分析与解读。  一、二胡的艺术优长  二胡作为我国民族乐器中一种拉弦乐器,有明显的自身艺术优长。  其一是历史悠久。二胡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即有轧琴,即系北方少数民族奚部落得奚琴,这就是二胡的前身。北宋的陈肠在他所著的《乐书》中说: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扎之,至今民间用焉。①到了元代,改

3、用马尾拉奏,《元史。礼乐志》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②明代,二胡已用马尾弓夹于两弦之间拉奏,并有了千斤。清代,二胡出现了各种型制。五四运动以后,经阿炳(华彦钧)、刘天华两位大师的改革,把二胡艺术推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峰,使其走向世界。  其二是功能多样。二胡不仅是一件理想的独奏乐器,也是重奏、协奏、合奏的理想乐器。不仅可以演奏民族乐曲,还是民族戏曲、民族曲艺、民间歌舞以及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等不可或缺的伴奏乐器,有的甚至成为主奏乐器。梅兰芳先生就率先把二胡

4、引入京剧伴奏之中。  其三是音色优美。二胡音色亲和优美,极富艺术表现力,出现出民族音乐含蓄、婉曲、蕴藉等美学特征。  其四是技巧丰富。二胡的演奏技巧分为指法技巧与弓法技巧两大部分。指法技巧又包括揉弦、滑揉、压揉、滑音、颤音等;功法技巧也包括长弓、分弓、连弓、快弓、换弓、换弦、组合弓等技巧,显示出丰富的特点。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优长是全方位的,这是它艺术魅力的基础与保证。  二、二胡的艺术成就  二胡的艺术成就十分显著。其一是曲目众多,质量上乘,期中有许多艺术精品与世界音乐珍品。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

5、江河水》、《二泉映月》、《听松》、《病中吟》、《光明行》、《赛马》、《良宵》、《山村变了样》、《赶集》、《行街》、《空山鸟语》、《湘江乐》、《江南春色》等等。尤其是《二泉映月》,1993年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艺术精品,并被誉为国际乐坛十大名曲之一,已经蜚声中外。在国内也达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转变。作品艺术成就中旋律创作的成功,是不容忽视的,旋律深刻抒情性的美感,这时于后来人对作品的理解和演奏应该有启迪。③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到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的录音后,禁不住热泪盈眶,激动而虔诚地说:这样的

6、音乐应当跪着听!另一首二胡名曲《病中吟》,是刘天华先生创作的10首二胡曲中的第一首,也是他的代表作,1993年也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艺术精品。这首名曲一起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充分表现出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深受国人与海外华人的喜爱。  其二是名家辈出、成果辉煌。杰出的二胡作曲家有阿炳、刘天华、刘文金、赵砚臣等。杰出的二胡演奏家有阿炳、刘天华、闵慧芬、张韶、张继让、张慧元、张令杰等。  其三是影响广泛,意义深远。二胡艺术影响到民族器乐、民族声乐、民族戏曲、民族曲艺、民族舞蹈等各个艺术领域,对于打造民

7、族艺术与民族文化,功不可没。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成就是高水准的,这是它艺术魅力的核心与标志。  三、二胡的艺术创新  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所有艺术,都以创新为生命与灵魂,同样,二胡的艺术创新也是二胡艺术的生命与灵魂。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充分证明,二胡的艺术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一是作品的创新。如刘文金创作的《三门峡畅想曲》、《长城随想曲》,吴厚元创作的《红梅随想曲》等,都是成功的创新之作。  其二是演奏的创新。如女子十二乐坊中的二胡演奏员的站立边舞边演奏;赵本山与郎朗的二

8、胡与钢琴混搭二重奏《赛马》;北京国乐天骄女子乐用与法国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混搭演奏等等,都令人耳目一新。  由此可见,二胡的艺术创新是深层次的,这是二胡艺术魅力的支撑与动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