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谈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ID:10648580

大小:48.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7-07

谈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_第1页
谈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_第2页
资源描述:

《谈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谈初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下,还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整个初中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中国9/vie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文章是阅读的对象,阅读的主要目的是能够理解,即读懂。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文字语言会认知,对课文负载的重要信息能够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能够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地说,阅读包括认读与解读两个环节。对于文学作品,还需进行鉴赏和评价。  认读比较简单,关键在于学生能按要求掌握常用汉字。但学生由于对常用汉字的掌握程度不同,此时就

2、需要教师加以指导点拨,为学生扫清字词障碍,让学生顺畅地读、正确地读。解读,必须让学生准确感知文章内容,着重从文章表述的内容、结构的安排、运用的写法及修辞手法等来加以理解。这就像写文章一样,阅读也要有一个整体思路,这个思路即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阅读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加以引导,由认读到理解,由理解到欣赏,由欣赏到评价,应体现出梯度。在阅读过程中,必须让每个学生都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投入的专注程度、思考的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的满意度都要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各有提高。可以说,只有

3、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才会提高阅读效果。  二、课堂阅读教学要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教师要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桃子”的甜头,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直接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而应该运用现代教学新理念,采用启发式教学,多让学生阅读思考。否则,学生会存在依赖思想,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

4、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习民主,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预先布置“你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的作业,让学生讨论思考;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通过对学生的建议的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最后以“大家的金点子”为主题出版一期墙报,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提升了自我意识,阅读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并将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同时,教师通过对学生阅读“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

5、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也便于教学教法的改进,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要从朗读训练入手  读准语音、语气、语调,引领学生正确体会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如教学《最后一课》,教师范读,正确读出韩麦尔语言的语音、语调、语气等,学生就可以形象的感知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不舍,对过去没能好好教好学生、教好法语的自责,对失去祖国语言的痛苦,轻而易举的理解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又如教《藤野先生》这篇课文,可从语音、语气、语调上模拟人物情态,从中领略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学者风范,对“

6、我”的热情诚恳的帮助,体会“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  反复诵读,读出感情。学生朗读课文,要做到符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多让学生朗�x,反复地读,在朗读中开启学生情感的闸门,让文章蕴涵的感情潮水在诵读中奔涌出来。如教学《最后一次讲演》,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多次朗读,学生便会体味到闻一多先生在集会上的心情:有失去战友李公朴的悲痛,有国民党反动派的刻骨仇恨,有对国家前途的担忧。朗读次数越多,学生对文中人物的认识,对文章主旨理解就会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  营造氛围,进入意境。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氛围,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

7、中不知不觉的,逐渐的进入到课文中的意境中来。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高尔基的《海燕》这篇课文时,教师要通过生动的演讲,渲染出一种大革命即将来临的那种气氛,让学生在感受到大革命气氛之后,再指导学生正确进行吟诵。  责任编辑邱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