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学习观不容曲解浅谈

老子的学习观不容曲解浅谈

ID:10651198

大小:5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7

老子的学习观不容曲解浅谈_第1页
老子的学习观不容曲解浅谈_第2页
老子的学习观不容曲解浅谈_第3页
老子的学习观不容曲解浅谈_第4页
老子的学习观不容曲解浅谈_第5页
资源描述:

《老子的学习观不容曲解浅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老子的学习观不容曲解浅谈老子的学习观不容曲解,消除这些曲解,还其本来面目,对于提高当今人们的学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老子》一书中,我们看到了对道这一概念的界定,也看到了对道的价值的反复申说,但对如何达到道的层次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却只讲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几句话,而其中最为关键的第一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历来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且大部分的解释离文本相去甚远,于是老子的学习观也就遭到了被曲解的命运,或者说正是由于一些人对老子的学习观缺乏了解,才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本

2、来并不艰深的话搞得复杂化,使人如坠五里雾中了。现在,是让我们探幽发微,来欣赏这久已深埋于地下的千年瑰宝之奇光异彩的时候了!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古往今来学者们对于这句话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解:西汉河上公的《老子注》卷下对为学日益的解释是: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对为道日损的解释是:道谓自然之道也。日损者,情欲文饰日以消损。他首先把学限定为对政教礼乐这些方面的修习,认为在老子所处的时代,这些方面的学习功利性越来越强,越来越虚浮,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明道,明道的办法就是让私欲和虚浮的

3、作风日渐减少;三国时期王弼的《老子注》下篇将为学日益笼统地解释为务欲进其所能,益其所习,而将为道日损简单地解释为务欲反虚无也。在他看来,为学和为道都是必要的,只是层次不同罢了;宋代李纲在《梁溪集•学箴》中说:益为损资,学为道本。未尝务学,何以绝为?赤子匍匐,乃能奔驰。名以告子,学以聚之。他将为学与为道看作学习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并明确地认为学习就是积累,积累性的学习是达到无为的必由之路;清代张尔歧的《老子说略》卷下则指出:为学者以求知,故欲其日益;为道者在返本,故欲其日损。损之者,无欲不去

4、,亦无理不忘。他倒是将为学与为道看做两回事,但他认为为道所要减少的不但是欲,还包括理文学。纵观前贤的解释,真是歧义纷出,令人摸不着头脑。为学的学到底指什么?为学在老子那里是肯定的对象还是否定的对象?为道日损中所要减损的到底是是什么?为学日益和为道日损是何种关系?对于这些根本性的问题,连近当代的一些著名学者似乎也没有搞得很清楚,更因帛书《老子》乙本中两处日字前都有者字,郭店楚简本《老子》中为学者日益一句还脱一为字,于是造成了更大的混乱,产生了更严重的误解。朱谦之所撰《老子校释》根据《庄子•

5、知北游》中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之句将为学的学干脆限定为学礼这样一个很小的范围。王树人、俞柏林所著《传统智慧再发现》一书虽然十分正确地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视为对儒家理性异化的超越,但也只将为学日益理解为儒家的伦理教条,并将其与为道日损的关系当成前因后果的关系,认为为学日益的结果使人与道日渐隔离和失去本真。高明在《帛书老子校注》中虽然打破了学的局限性,将为学理解为积累性地钻研学问(如将钻研二字去掉更准确),并将为道正确地理解为静观玄览,但对后面的损字却产生了误解,认为是指情欲方面的减损。尹振环的《楚

6、简老子辨析》竟然根据楚简本《老子》中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理解为学者一天天增多,(功名欲望与伪行伪善也会随之增大与蔓延),因而遵行大道的人会一天天减少。更是是谬以千里了。元好问与金代的乐府,即其大都可配乐而唱。这种回归,显然是乐府诗史上的一种进步。元好问不仅是金代最杰出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文学史上继苏轼、陆游之后最优秀的诗人之一。金史元好问传评其文学成就云:为文有绳尺,备众体。其诗奇崛而绝雕刿,巧缛而谢绮丽。五言高古沉郁,七言乐府不用古题,特出新意。歌谣慷慨,挟幽、燕之气。其长短句,揄扬新声,

7、以写恩怨者,又数百篇。兵后故老皆尽,好问蔚为一代宗工。[1]其中所言七言乐府不用古题,特出新意,虽然并非确切(详下),但却是颇值注意的,因为其道出了元好问乐府诗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这说明,元好问的乐府诗是颇为后人所关注的。元好问之外,金代其他诗人于乐府诗的创作,也特色各具,蔚为壮观。因此,下文拟将以元好问为代表的金代乐府诗,作一具体论析。一、元好问乐府诗的创作概况元好问(公元1190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谷(今山西忻州)人。其本是北魏鲜卑拓跋氏的后裔,魏孝文帝拓跋宏由平城迁都

8、洛阳,其先人始改姓元氏。五代以后,元氏家族又自河南汝州迁居山西平定,未久即家于秀谷。作为集金代文学之大成的杰出文学家,元好问的文学成就尽管表现在多个方面,但诗歌则为其一生之最爱,这从他现存约1380首的诗歌之量,即可准确获知。此外,元好问还曾专选唐人96家的596首七言律诗,勒为《唐音鼓吹》十卷【对于《唐音鼓吹》的著作权,即其选编者是元好问还是他人的问题,自明迄今,代有争议,对此,胡志传金代文学研究第三章第二节(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乃言之甚详。本文此处作元好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