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影像学诊断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影像学诊断

ID:10667283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7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影像学诊断_第1页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影像学诊断_第2页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影像学诊断_第3页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影像学诊断_第4页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影像学诊断_第5页
资源描述: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影像学诊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影像学诊断【摘要】目的评价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20例经过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纵隔神经源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及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根据病理学分3型:①外周神经肿瘤13例;②交感神经及神经节肿瘤5例;③副交感神经节组织的肿瘤2例。根据病灶强化特征分为5型:①环形强化型;②均匀强化型;③不均匀强化型;④无强化型;⑤分隔样强化型。结论熟悉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关键词】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是最常见的纵隔肿瘤之一,好发生于后纵隔[1]。1资料与方法搜集

2、1996年3月至2005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神经源肿瘤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6~68岁,中位年龄45岁。采用SiemensSomatomHQ2、GELightspeed16螺旋CT扫描仪以及GESigna1.0T超导型磁共振机,CT扫描条件为120~150KV,180mA,层厚57mm,扫描范围自胸腔入口至肋隔角,所有病例均做CT平扫加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由肘部静脉注入碘海醇300mg/ml,80~100ml,速度2.5ml/s。MRI采用TOSO线圈,所有病例均分别进行自旋回波横轴位和冠状位T1WI扫描及快速自旋回波T2WI扫

3、描。T1WI:TR/TE300~500/8~10ms,T2WI:TR/TE3500~4000/96ms。矩阵256×256,层厚5mm,间隔2mm。所有病例除平扫外均行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扫描结果由2位有经验的高年资医师进行综合分析。2结果2.1病变部位及CT、MRI表现肿瘤位于后纵隔脊柱旁15例,中纵隔5例,直径5.0cm9例。肿块有包膜,大多数形态呈圆形,脊柱旁肿块沿长轴生长,不跨越中线,6例见肿块沿椎间孔入椎管,压迫脊髓,椎间孔扩大骨质受压破坏。肿瘤对邻近脏器、血管以推压为主。20例中16例CT平扫为等或等低混杂密度,

4、4例为低密度。20例MRI检查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14例作增强检查,11例有中度至明显不均匀强化。3例边缘环状强化。所有肿块分实性、囊实性两大类,小的直径5.0cm中央区往往有坏死、囊变。2.2病理与CT、MRI对照7本组中神经鞘瘤17例病理表现为圆形或结节状有完整包膜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略透明肿块,切面可见漩涡状结构,有时有出血和囊变。相应CT表现为等低密度,密度不均,增强扫描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I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神经纤维瘤3例表现为边界明显、无包膜、质硬,切面灰白略透明,可见旋涡状排列紧密的纤维,极少发生

5、囊变、坏死。相应CT表现为等密度,密度均匀,强化幅度低,MRI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3讨论3.1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病理学特征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是最常见的纵隔肿瘤之一,好发生于后纵隔区。大多数起源于肋间神经近脊椎段或行走于椎旁交感神经链,因而多位于胸椎两侧的椎旁沟内。发生于迷走神经和隔神经者位置相对靠前。从病理学角度可分为三大类:①外周神经肿瘤;②交感神经及神经节肿瘤;③副交感神经节组织的肿瘤。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多为良性肿瘤,年幼的神经母细胞肿瘤为恶性,也有为数不多的恶性神经源肉瘤。3.2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表现7成人中最常见为神经纤维

6、瘤和神经鞘瘤,以20~30岁年龄组最多见。儿童中最常见为神经母细胞瘤和神经节细胞瘤,通常发生在10岁以内,特别是1岁以内的婴儿。大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主要为肿瘤压迫邻近器官组织所致:胸背疼,气管受压出现咳嗽、呼吸困难、阻塞性肺炎,压迫肋间神经或臂丛神经可致相应的疼痛、麻木,压迫脊髓可出现截瘫,食管受压可致吞咽困难,压迫上腔静脉可致上腔静脉综合征。3.3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影像学表现胸部CT扫描所见,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CT所见相似,在轴位CT扫描层面上,肿瘤表现为一侧的脊椎旁沟区内的圆形或卵圆形肿块,当肿瘤呈扁丘状则肿块中部层面的肿物影像较大,而其上

7、下方层面肿块逐渐变小。良性肿瘤边缘光滑锐利,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多数为软组织密度,有时肿瘤含有较多的脂肪时,密度低于周围肌肉,偶见肿瘤内点状钙化灶。多数密度均匀一致,呈中度均匀一致性强化,邻近骨骼可因肿瘤压迫有骨萎缩,甚至形成边缘光滑的压迹与骨质缺损。恶性肿瘤往往体积较大,多数密度不均匀且不均匀强化,多数轮廓不规则,与周围结构之间的脂肪间隙消失,侵及邻近结构,破坏附近骨质。良、恶性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均可累及椎骨内,此时可见椎间孔扩大、椎骨破坏或压迫形成压迹[2]。7胸部MRI表现: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多为后纵隔脊柱旁肿块,边界清晰,SE序列上多呈中长T

8、1、T2信号,在T1加权像信号与脊髓相似,T2加权像信号明显高于脊髓,信号强度多数均匀一致。横轴面图像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部分呈哑铃状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