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现实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现实意义

ID:10670017

大小:5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现实意义    _第1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现实意义    _第2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现实意义    _第3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现实意义    _第4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现实意义    _第5页
资源描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现实意义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现实意义----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摘 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必须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当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代写论文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改革;教育;毕业论文格式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时代。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崭新的教育理念,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新。苏霍

2、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然而,反思以往的教学,却还存在一些不足,严重扼杀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要实现这一转变,关键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提出,要改革课程功能,课程结构

3、,课程内容,要把“乐于探究”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强调课程结构要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提出教材要“有利于学生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课程改革应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此,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势在必行。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与实践,谈谈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和体会。一、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要素(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探究性学习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施瓦布教授在“教育现代化运动”中倡导的。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以“科学家”的身份

4、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从广义上理解,探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它不受时空、形式、内容的限制。在时空上可以有很大的跨越性,在形式上可以有很大的灵活性,在内容上可以有很大的选择性,所要探究的问题内部可以有相关的结构性。从狭义上理解,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二)探究性

5、学习的特点1·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突破了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的学习环境中,要求整个过程完全由学生自主地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应具有较强的操作实践性,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开放的。2·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是客观上存在着地区条件、环境支持的差异,这就要求除了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外,学习形式要更加生动活泼。二是探究性学习破除了以往的“传承”式教学中“一刀切,齐步走”所造成的学生“吃不了或吃不饱”的弊端,而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6、,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学习伙伴,进行合作式、探讨式和开放式的研究。三是由于参与探究学习的内容和选题不拘一格,因而其视野更为开阔,方式更为灵活多样。3·学习结果的综合性和体验性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收集信息,自己动手实验、分析,自己归纳总结,其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对文化知识的体验过程。这种学习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和完善人格,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整体提升。(三)探究性学习应遵循的原则1·活动性原则。在一定的认知活动过程中进行学

7、习,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2·团队原则。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适应现代生活。3·自主性原则。学习活动是学生自主、自愿进行的,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保持兴趣盎然的前提。4·综合性原则。在学习形式上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在学习内容上是有内在联系的有结构的内容。二、探究性学习的实施途径(一)创设情境,激活探究思维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善于提出

8、一些既让学生有熟悉感,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诱发探究意识,激活探究思维。1·创设认知矛盾的情境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加以质疑,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启发学生回忆自己平时等车而久久不见车来时的心情,有的学生说会因不耐烦而闷闷不乐,有的学生说干脆打“的士”得啦……然后,我问学生:“为什么老奶奶内心焦急,却又耐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