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之我见

高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之我见

ID:10699108

大小:5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7

高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之我见_第1页
高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之我见_第2页
高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之我见_第3页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之我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之我见(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东源中学)中国9/vie  摘要:历史课程是国家为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而专门设置的课程。进入21世纪以来,新课程改革在全国顺利进行。学习历史的真实目的是指导学生“以史为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高中作为历史教育教学的关键阶段,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历史使命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历史新课程改革给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贯彻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新教学模式,以历史课堂中的德育渗透为基本出发点,不断培养学生的历史专业思维和历史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德

2、育渗透;有效学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以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为基本出发点,吸引学生的兴趣点,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高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中,教师普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即历史教师在上课之前根据课程标准进行备课,在上课过程中按照课本的目录进行讲授,在考试之前组织学生进行背诵。这种死记硬背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无疑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会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给学生

3、引进德育渗透教学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四种新型的课堂德育渗透教育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在多媒体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展示动态的图画、音乐、视频,并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这种直观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有效教学。  例如,在讲高中历史必修一(岳麓版)《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这两次战争发生的原因、经过、战争结果和签订的条约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进行甲午中日战争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先在多

4、媒体上给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给学生展示甲午中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将领“邓世昌”的图片来增强学生的感情。接着,带领学生走进课堂教学中来,了解战争发生的原因,战争中的重要战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深刻影响,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之后,教师给学生讲述中国人民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巨大的牺牲,从而激发学生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在多媒体教学中进行必要的德育渗透,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刻理解。  二、在合理教学情境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还原具体的历史场景,

5、并在教学情境中进行适当的德育渗透,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例如,在讲高中历史必修一(岳麓版)《辛亥革命》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熟读课本并且掌握孙中山成立的兴中会、同盟会的性质和纲领,并且分析三民主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从具体的革命事件中指导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由于本课的内容和孙中山先生有关,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在课堂上给学生带来一身中山服,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中山服的特点来进行课堂教学。这样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注意点。在课堂中,给学生讲述三民主义的时候,联系中山服,给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堂延伸,即“中山服袖子上的三颗扣子分别

6、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四个口袋分别代表礼义廉耻;五颗扣子分别代表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权宪法。”在课堂结尾指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联系孙中山的人格魅力,讲解他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从而对学生的思想形成启发和引导。设置具体教学情境的模式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提升了历史思想素养。  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德育渗透  合作学习虽然一直被社会和学校所推崇,但是真正落实的并没有多少。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设计的课堂教学还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讲授后学生做课后练习,考试之前进行死记硬背。这种传统的历史教学和学习方

7、式已经扼杀了学生对于历史课的兴趣,所以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学习历史,其实归根结底,是不愿意背诵历史。而在新课标上面,在合作学习渗透进德育被放在了重点的位置。  例如,在讲高中历史必修二(岳麓版)《孔子与老子》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掌握孔子和老子的重要思想,理解儒家和道家的形成,并分析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在进行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并在每个小组设置一名组长,配合教师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在黑板上给学生列出一系列问题,即“孔子和老子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