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阈中的道德教育范式论文

主体间性视阈中的道德教育范式论文

ID:10701225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主体间性视阈中的道德教育范式论文_第1页
主体间性视阈中的道德教育范式论文_第2页
主体间性视阈中的道德教育范式论文_第3页
主体间性视阈中的道德教育范式论文_第4页
主体间性视阈中的道德教育范式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主体间性视阈中的道德教育范式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主体间性视阈中的道德教育范式论文摘要:从主体间性这一视阈透视代写论文道德教育范式,道德教育的目标应从“物化”走向“人化”,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道德教育的方法应从“灌输”走向“对话”;道德教育的过程应从单向训导走向双向交往摘要:从主体间性这一视阈透视代写论文道德教育范式,道德教育的目标应从“物化”走向“人化”,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道德教育的方法应从“灌输”走向“对话”;道德教育的过程应从单向训导走向双向交往;道德教育的内容应从疏离现实走向回归生活。关键词:主体间性;道德教育;范式主体间性是20世纪哲学领

2、域中凸现的一个概念。20世纪末,主体间性逐渐被引入到教育领域中,成为教育理论工作者极为关注的焦点。主体间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与人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的交往中体现出的相关性,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发展和超越。由此,我们可以将主体间性视阈中的道德教育理解为它既是一个建立在对象化活动基础上的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主动建构”的辩证统一过程,又是一个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间的平等对话、互动交往,以促进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德性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视阈中的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方

3、法、过程和内容都要以建构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道德教育的目标从“物化”走向“人化”,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既往的教育把受教育者当做“物”,当做知识的接收器和储存器,施行“非人”的教育,甚至是“无人”的教育。把学生看做是客观的“物”,而不是能动性的人。这种“物化”的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只能是“单向度”的人,缺乏主体性的人,生命的完整性被肢解的人,甚至是“技术动物”,而无人之德性。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道德教育的目标应从“物化”走向“人化”,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利

4、,使人“成人”,成为主动求真、向善、趋美的人,相信学生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正如布伯所说:“学生是具有潜在性和现实性的特定人格的人。”[1]同时道德教育的目标从“物化”走向“人化”也是道德教育的本质要求,符合道德教育的本性。道德教育本来就是育心、育德的文化—心理活动,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道德教育要从“物化”走向“人化”,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首先,教师要转变学生观,承认学生是人,是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人,是完整的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学生的道德生活的需要

5、,对学生自我建构道德品质进行积极的引导。只有充分尊重学生道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才有助于道德规范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提升学生的道德需要的层次,促进学生德性的发展。再次,教师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力。主体间性强调的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内在属性。因此,道德教育目标从“物化”走向“人化”也应该关注教师的主体性。只有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才能更好地彰显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而在现实的道德教育中,教师只是“传话筒”,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教师面对有争议的

6、问题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只能与书本的结论保持一致,而自己个人真实的想法只能是隐而不彰,只能唯上、唯书。在这种被“物化”了的一元化环境中,教师无法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无法追求道德教育的人性价值,只能趋向道德教育目标的外在价值,学生沦为知识的奴隶,教师成为知识的工具。因此,在道德教育目标从“物化”走向“人化”时重视教师的主体性也显得尤为重要,应把教师从“文本”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使师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同时得到培养。二、道德教育方法从“灌输”走向“对话”反思现行的道德教育方法,大多

7、数学校教师还是主要以灌输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灌输的方法虽然对扩大学生道德知识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弊端却更为人们所批评。有学者对灌输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认为“灌输的弊端在于无视人的价值内涵和精神品性,漠视了发展中的个体作为潜在的或显在的道德活动的主体所应有的人格尊严”[2]。灌输的方法无视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苦恼与焦虑,采取强制性的手段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灌输的方法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本质特性,道德教育是实践之知,它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的问题,而且还要在“知”与“懂”的基础上付

8、诸实践,达到“信”与“行”的提升,最终实现自律和践行。因此,仅有道德知识,并不能保证有道德行为,仅仅局限于知识传授层面上的道德灌输的方法必须进行改革。主体间性所体现出的平等对话的方式,对于改进道德教育的方法,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克莱夫·贝克认为,在真正的价值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样,都是学习者。理想的道德教育应当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精神对话,是一个对共同感兴趣的领域相互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3]。所谓的“对话”是指师生在相互尊重、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