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朱子学的身体哲学再诠释

谈谈朱子学的身体哲学再诠释

ID:10712666

大小:6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7

谈谈朱子学的身体哲学再诠释_第1页
谈谈朱子学的身体哲学再诠释_第2页
谈谈朱子学的身体哲学再诠释_第3页
谈谈朱子学的身体哲学再诠释_第4页
谈谈朱子学的身体哲学再诠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谈朱子学的身体哲学再诠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谈谈朱子学的身体哲学再诠释朱子学的身体哲学再诠释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朱子学的身体哲学再诠释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天之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朱熹理学的“体”兼具主、客体属性,既指被认识的“天体”和“心体”,也指作为认识活动知觉主体的“心体”,还包括这种认识活动据以呈现自我的“身体”。天体与心体是同构的,主体在完成外向“格物”后,“体认”工夫就转入“身体”内部,通过“持敬”而实现。朱熹理学的价值取向是在“身体”中/上完成的。朱熹“体用”朱子学的身体哲学再诠释由.zbjy.收集,如需论文可联系我们.思维也是比附“身体”而产生的认识论。因此,朱熹理学是一种诉诸身体的心性哲

2、学。  [关键词]朱熹;道体;身体;心体;天  []A[]1004-518X(2012)02-0030-04  林玮(1985—),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文艺传播与文化产业。(北京100875)    “体”是儒家哲学中重要且复杂的概念。从词义看,“体”兼具名词和动词属性,前者指事物之整体、基础或内核,包括人的身、心,后者则表示主体身体感官或精神上自觉的受领。两种词义交互而存:名词“体”可以被“体”,动词“体”的主体是作为人的“心之全体”。此二义虽发源较早,但作为兼具本体论和工夫论意涵的“体”之义,仍有待于心性之学的成熟,尤其在朱熹那里,“体”由自然本

3、体经工夫论而最终回向道德本体的路径已十分清晰。“体”之义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动词“体”上,朱熹多称其为“体认”,它的复杂性根源于“体认”据以显现的方式难以诉诸言语,是“以身体之”。本文尝试梳理“体”在朱子哲学贯通天人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不同层次之义,从而为开显朱子学的身体实践作用提供初步的思路。    一、天之“体”  “天体至圆”(《朱子语类》卷2,以下简称《语类》)。理学对自然万物的观察具有宏大且细微之气象,“格物致知”始终被作为沟通天人的根本性途径。在这种先验的主观意识建构下,天之“体”呈现为两个不同层面:“非苍苍”和“苍苍底”。“非苍苍”指自然现象之上的宇宙本体,如“道”、“易”、“

4、理”、“无极”、“太极”等;“苍苍底”则是实在现象界的自然天体。朱熹说:“所谓‘天命之谓性’,此是说道;所谓‘天之苍苍’,此是形体。”(《语类》卷68)而“天非苍苍之谓”,“亦舍不得这个苍苍底”(《语类》卷5),由此可见二者之间依存的微妙关系。  就“非苍苍”观之,天之“体”即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朱熹认为,“无极者无形,太极者有理也”,“太极无方所,无形体,无地位可顿放”,“无形象,只是理”(《语类》卷94),“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语类》卷1)。可见,“理”是天之“体”第一义,“理者,天之体;命者,理之用”(《语类》卷5)。这种抽象的非物质存在(道体),就是牟宗三所说的“

5、形而上的实体”[1](P19)。但以“形而上的实体”言天之“体”第一义,则易与西方哲学实有的、不变的“本体”相混淆。而朱熹哲学中,“道体”具有“大化”、“流行”之意味,“往来生化,无一息间断处”(《语类》卷1),从中可以“滚合”出天之“体”的“苍苍”。  就“苍苍底”来看,天之“体”是外在于人身,又充斥于人身的,是无所不在、无处不是的“气”及其生成的自然物。前者可称为由“理”而生出的天之“体”第二义“气”(五行阴阳七者,《语类》卷94),后者则是由“气”化生出的天之“体”第三义——万物(实体)。作为一种物质性的形而下者(体),“气”具有两种功能(用):一是“天包乎地,其气极紧。试登极高处

6、验之,可见形气相催,紧束而成体。但中间气稍宽,所以容得许多品物”(《语类》卷1),即包容性、空间性。二是生成天地万物。由“气”化生出的物,朱熹将其称为“实体”:“人多把这道理作一个悬空底物,《大学》不说穷理,只说格物,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会,如此方见得实体。所谓实体,非就事物上见不得”(《语类》卷15)。  经由如是天之“体”的三义序列,朱熹哲学的宇宙生成论得以呈现:精神性的“体”(理),派生出物质性的“气”(体)和“物”(实体);人们必须执物以求本,在对本的认识中来把握具体的物——“‘体该本无’,谓理之体该万事万物,又初无形迹之可见,故无。下面云,稽考实理,以待事物之来;存此理之体,以应

7、无穷之用”(《语类》卷67)。此天之“体”三义序列的身体意味在于,它是构成心之“体”三义序列的基本框架。因此,朱熹亦以人体比拟天体,如言“天之生物,莫不各有躯壳。如人之有体”(《语类》卷68)。最典型的例子是,朱熹反复强调张载《西铭》“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之义,直接在身体感受上将“天地”与“吾”等同起来。《语类》曾多次提及张载此语,就其笼统而言,“太极图说,‘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二气交感,所以化生万物,这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